有境界自成高格 有境界自成高格,此语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2015年11月15日路过达州时,李荣聪教授给我一本胥健先生出版的词集《岁月浅吟》,当时冉长春先生也在一起,他极力推荐我好好读读胥先生的词。我退休后闲居在渔渚山庄,虽清风明月,浊酒粗茶自寻其乐,然而时代风云也历历在目。读了词人胥健先生的《岁月浅吟》,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2016年第一期《戛云亭诗词》上,其中有评说云“胥先生深研宋词,而不被宋腔所束缚,求证而容变,习婉约探豪放,而自成格调。物景、心景皆以自然而成词景,新词新语溶于婉约豪放之中,讴歌时代,记下一个时期的人和事,记下自己内心深处独特的感受”。 今日,重新翻阅《岁月浅吟》,珠玉滴翠、其圆润之声更加沁人心脾。读他的《满庭芳-登峨城山》一词,一下把我的思绪带到苏轼的《念奴娇》、明代杨慎的《临江仙》和辛稼轩的《永遇乐》上去了。不妨把这四首词展示出来,欣赏它们在境界上、艺术上有何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庭芳 . 登峨城山 胥健 古寨虎踞,峨城雄峙,将军石傲苍穹。沧桑历尽,故垒镇川东。千古几多征战,风云会,谁是英雄?只留下,残垣断壁,几度夕阳红。 登峰极目处,群山竞秀,竹海春浓。喜禽鸟争鸣,草木欣荣。多少如烟往事,休回首,一笑而空。春为伴,山花烂漫,共与舞东风。 《念奴娇》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苏东坡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片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片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临江仙》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来,以 一去不返的 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 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 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豪迈、悲壮,有英雄 功成名就后的失落 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 亘古悠长,尽管历代 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 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 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下片甚至可想像成词人的 自画像,在 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杨慎的哲学观是带有老、庄道家隐逸自洁其身学说的。 特写镜头的“笑”,也能看出杨慎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 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 大彻大悟的 历史观和人生观。全词有怀古,也有 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登临古迹、 触景生情的怀古之作。它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基调更为积极。这首词它最大特点是“清空”,不像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清空”使这首词具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其后代人将其置于《三国演义》卷首,十分贴切,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 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也不像杜甫 《登高》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所以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听秋声馆词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当朝韩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任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辛弃疾词的语言自由奔放,变化无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赏析了前三位大词人的传世代表作,我们再来欣赏胥健先生的《满庭芳》。四川省宣汉县和开江县交界的峨城山,峰高千纫,山势陡峻,巍峨挺拨,绵亘殊远,蜿蜒至大巴山脉,古为通往四川宣汉的驿道,西汉舞阳侯樊哙兵驻峨城,就险筑城,遗址尚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介绍了峨城山的有关情况,我们对上片“古寨虎踞,峨城雄峙,将军石傲苍穹。沧桑历尽,故垒镇川东。千古几多征战,风云会,谁是英雄?只留下,残垣断壁,几度夕阳红。”, 就不难理解其意了。词言峨城古寨如虎雄踞,将军石虽苔藓满布仍然傲对苍穹气势不减,曾记否,此处威震川东,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次征战,风云交会,谁是真正的英雄?在残垣断壁中,只有夕阳依旧。对照前三个大词人的词,其立意都是通过怀古追述历史,发表感叹,立意是何等的相似,气势又是何等的恢宏、壮观!我们可以推测,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写《永遇乐》时,明代大词人杨慎在填写《临江仙》时,其立意也许借鉴了苏轼的《念奴娇》。《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开篇就引用了《临江仙》绝不是不无道理的。读胥健先生《满庭芳》后,我精神一振,大手笔也,那么,胥健先生是否在填写《满庭芳》时,立意也借鉴了他们的呢,至少胥健先生是很熟悉这几位大词人的这几首豪放绝唱之大作。 胥健先生填词也离不开描写、抒情和发表感叹。关键是在下片中,词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处境,所表现的意境就大相庭径了。我们来解读胥健先生词的下片就会知道。 “登峰极目处,群山竞秀,竹海春浓。喜禽鸟争鸣,草木欣荣。多少如烟往事,休回首,一笑而空。春为伴,山花烂漫,共与舞东风。” 胥健先生在下片给我们展示的景色却是让人精神振奋的场景。站在峰峦放眼望,是一派群峰争秀、和一望无垠的竹海春色,近处禽鸟不断的鸣叫声伴随草木蓬勃生机,让人欢欣鼓舞。虽然人生难免有如烟的往事缠绕,胥健先生的人生态度却是一笑了之、不愿多去回忆。在这大好的岁月中,要和勃勃生机的春天一起,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自己的人生如同山花烂漫。胥健先生的《满庭芳》虽然也在怀古,却不忧世,同样是豪壮却不悲凉,感叹却充满希望。或许胥健先生身逢盛世,其一生处事顺当,运行亨通,所以才有如此光明的对词下片的描写和抒情,才有这般立意的高标,这不正应征了王国维的有境界自成高格吗? 我们读的这几首词同是在怀古,但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不同之处。《念奴娇》夹叙夹议夹叹,《临江仙》上片全在议论和感叹,只是下片在叙事和感叹,《满庭芳》多叙事少议论,然在叙事中就能体会到词人要表达的主旨。《念奴娇》以诗为词,一扫靡靡风气的闺怨闺愁,而大抒特抒词人个体对时事感受之情,《临江仙》虽然也是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但宋诗的理趣痕迹较多。《满庭芳》在表现手法上,不得不说更像是南宋辛弃疾以文为词风格,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不难看出,在胥健先生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也有一种奔腾耸峙,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之感,而且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正是构成胥健先生《满庭芳 . 登峨城山》的艺术特色。 子 希于渔渚山庄 2016年12月21日 选自《巴山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