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爱菊 于 2016-9-7 11:25 编辑
诗源生活 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的唯一源泉。 诗歌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上古人们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诗歌原本就是起源于上古人的社会生活。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中,人们歌唱自己的生存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打猎、耕种、采摘、纺织、守候、等待既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雅》与《颂》同样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写起,或融入政治因素,或带有宗教色彩,所体现的既是一人之情感也是所有人之情感。 诗歌反映生活,描绘的是一个自然、真实的世界。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靠仿古肯定是不行的。有的人诗写的很雅,但一看就不是当代人的生活。脱离生活的作品,写得再优美,还是缺少地气。《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热潮中诞生。有党政军民合力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就有了本期《漱玉》的系列抗洪抢险的感人作品。洪雪莲两首渔家傲:《欢呼千艘渔船进钓鱼岛作业》《欢呼南海开渔季万艘渔船出海捕捞》,就是在东海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产生的佳作。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优秀篇章。 诗歌反映生活,重点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是我们诗歌创作的指路明灯,也是《漱玉》编选作品的重要取向。本期《漱玉》【柳梢青】栏目办的湖北女诗人采风专页,及时反映了湖北女诗人送诗书到学校、小学经典诗词进校园的可喜场景。 诗歌反映生活,也是作者个人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需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等等,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期《漱玉》王琼《观电视剧<茶馆>感赋》,在看电视剧中生发出国弱民哀的无穷感叹,激发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和努力。龚素文两首七绝:《老年婚纱照》《广场舞》,则从个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反映出时代生活的新风貌。陈何兰《事迹登报感吟》,因孝敬公爹而上报,也反映了新闻媒体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