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豫章台(涂键) 于 2016-8-15 03:38 编辑
《元明曲谱新编》第七篇 修辞 1﹒选词 3)选形
第三 选形 词的选择,除意义声音之外,以前讲究做文章的还注意到词形的选择。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篇》: 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刘勰所谈的都是选择词形的问题。“避诡异” 刘氏解说道: 诡异者,字体壤怪者也。曹摅诗称:“岂不愿斯游,褊心恶訩呶。”两字诡异,大疵美篇,况乃过此,其可观乎! 这里是讲“訩呶”两字,形体诡异,影响到全篇诗的形式美。所谓省联边者,刘氏解释: 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于常文,则龃龉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 据刘氏的解释,联边就是同偏旁的字。寻常的文章,一句之中有用三个同偏旁的字的,如: 张协《杂诗》“洪潦浩方割”。 (洪潦浩) 沈约《和谢宣城诗》“刷羽沉清源”。(沉清源) 像“沉清源”、“沉清源”还可容许。过此以往,如: 曹植《杂诗》“绮缟何缤纷”。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琼珮结瑶璠”。 刘氏解释说“绮缟何缤纷”“ 琼珮结瑶璠”很像字林,未免太不好看了。我认为在对联中,有人往往追求这种形式美。如: 上联:湛江港清波滚滚; 下联:渤海湾浊浪滔滔。 见仁见智,这样的对联还不少,写起来很有难度,读起来还挺有意思。 刘氏解释“重出”说: 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刘氏解释重出说:重出就是同字相犯。古人为文也很注意这一点。如: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顾亭林《日知录>云:“本当是附夫子耳,避上文雷同,改作骥尾。” “变文”以避雷同的例子,古书上很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要注意这种修辞现象。所谓调单复者,刘氏解释说: 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暗。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 单复即肥瘠,是指笔画的多寡。肥字瘦字交错参伍地使用就不会有“纤疏黯黕”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