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松下童儿 于 2016-7-21 19:05 编辑
【童儿读诗札记之今人部分】
松下童儿
【之一】
《蜗居曲》一组
作者:留取残荷
吃完盒饭缩蜗居,懒看荧屏秀舞裾。
播到江南风景片,东湖遥忆出红蕖。
湖有红蕖花有鱼,竹排轻荡旧曾渔。
不知何岁归湖上,辗转高城命有余?
一世终为一事趋,笑谈难避骨缠疽。
稚儿数语繁滋味,憨说邻家已买车。
相携滋味岂如仙,一上白班一晚班。
倦极望到星期六,待洗衣服已满山。
华宇流金亦愿亲,相逢争避汗衣鹑。
高城倘得分吾土,亦作洋洋气气人。
最早读残荷的组诗,印象中应该是斯姆哈那那组军旅诗,当然也许是因为那组印象太深刻,“褐面坚苍马头紫”,充满油画与雕塑感。
组诗之趣,在我看来,或在一物之多角度观察,便如移步换景,层出不穷;或在一物多层面解析,恰似百叠套盒,层层解开,愈入愈奇;或以一物为眼,幅射八方,世间万象,皆以此角度出之,也见奇妙;或彼此交叠,七彩炫光,相生相克,妙不可语…
《蜗居曲》一组,以民工之眼,思乡、感世,五个片段,既独立成点,又交织成面,从多个角度,立体展示了民工的思想、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读者也感同身受,不胜唏嘘!
第一首一个“缩”见生活之窘,一个“懒”见身心之疲,起承两句已将民工形象刻划栩栩。转句因电视中景,而起故乡之思。“东湖摇曳出红蕖”,一刹时跟着民工的眼光穿越千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疲惫的“他”忽然眸光闪闪,似有泪盈于眶。生活之苦,故土之思,交织一起,怎不令人感慨!
如果说这是序曲的话,接下来,作者拉开“乡思”的大幕。红莲摇曳,渔歌阵阵。第二首首句既承上首而来,以故土风物起兴,倒叙切入。昨日之闲适,更衬托出今日之无奈。于是本首结处,又回到窘困无奈的民工本体。
很自然的,第三首中,“窘”成为表达的主旨。作者没有正面去表现了,而是通过孩子,“稚儿不识繁滋味”,恰见主人公心中五味杂陈,无可名状。如此,作者便不言,“窘”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此首以侧面表达主旨,颇见用心,前后读来,方得不板。
其四,作者展现的是生活之“疲”。完全生活化的语言,一个艰辛的民工之家已展露备至。
其五,作者进入的是民工的内心世界。那种城乡两种人的对比,深深撼动人的心灵。
这样,五个片段,支撑起一个立体的民工形象。辛苦、疲惫、艰难,可是却怎么也熄灭不了他憧憬美好生活的心灵之火。
这大约就是组诗的魅力!
这组诗应该是很成功的。
当然,残荷作品,涉及面既广,而风格又成熟多样。所深敬者,更在于他的不断吸纳,不断求新求变。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肯放下手中已有成果,去归零重新探索。况且这之中肯定有成功之作,也肯定会有颇多争议之作。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并且支持他的探索吧!
【之二】
地铁口号
作者:留取残荷
划指低眉各不言,片花神曲递喧喧。
一车秋水如辙鲋,跃跃微澜微信圈。
残荷的一首新诗,粗粗一读,只觉得“一车秋水如辙鲋,跃跃微澜微信圈。”如此形象,忍不住喝彩!倒是未往深处想。少顷,作者回曰:“我们已经被绑架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想到这我痛苦万分。”始凝神细查,方知自己的阅读仅仅流于表面。
首二句刻画地铁上芸芸众生,虽俱在人群中,却各个密闭于个人世界,空气里依然流淌着热闹,究竟与人有多少关系呢。这让我想起一幅漫画。圆圆的地球被划成无数的囚笼,人人各处一格,或喜或悲或漠然...连接大家的,是一条条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线...
接下来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词:"辙鲋".《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后因以"辙鲋"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
之前还有一个词“秋水” :比喻人的眼睛。望穿秋水,比喻眼睛都望穿了,形容殷切的盼望。原来我们都是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却个个如此急切的盼望着,且甘之如饴。这种心甘情愿的整体陷入才是最可怕的,到底有几个人清醒的看到了呢?是以作者如此沉痛。
而作者的用意,竟于匆匆浏览中忽略掉了,惭愧!读诗也不可不慎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