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卓明01 于 2013-9-22 22:44 编辑
‘出’广州 数十年来,‘出广州’一词。一直是广州市城郊或周边地区的人们进广州城的最通用的俚语。
孩提时,家住当时属市郊区域,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乡下。唯一的一条通往市区的黄砂土公路上,半个多小时一班的‘火柴盒’(木壳的老‘道奇’汽车),总是拖着一屁股赤黄赤黄的尘土;慢悠悠地爬行着。路基两旁的相思树,茂密的树冠几乎掩蔽了整条土公路,从路的中央望去,就象一条无尽的林荫遂道。偶尔一位道班工,牵着小毛驴拉的木耙子,把土公路上的车辙耙平。放眼远望,路两旁尽是蕉基、果园、稻田。绿油油的,一派乡村景色,美极了。
然而,乡间的小孩更向往广州城里的热闹。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到城里的‘儿童公园’、‘儿童电影院’活动。难得一回的‘出广州’往往会令我们兴奋得彻夜难眠。记得一次‘出广州’,带去的隔晚做好的鸡蛋炒饭午餐变馊了,我饿了一整天,却又乐了一整天;记得一次‘出广州’我用妈妈给的五角防身钱全部买了‘雪条’(冰棍),四分钱一根,狂吞十二根!记得一次‘出广州’,几个小伙伴凌晨三点钟起来,光着脚丫子,一边走一边捉萤火虫,从乡村到海珠广场二十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六小时;记得……。
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在城里做事的我,每逢周末必定回家看望父母亲。‘出广州’成了‘返乡下’,儿时用脚丈量过的这段路,反倒显得特别的漫长。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坐公共汽车,都得耗上两个多小时。除了那段土公路被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沥青外,乡村的景色几乎无甚变化。珠江三角洲风风火火的经济改革浪潮,似乎并没有润及这片城市的角落。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怎能心安理得呢?无奈!乡间的人们还得‘出广州’。
踏进二十一世纪初,这片曾被称作‘乡下’的土地;这片曾经令人牵肠挂肚的土地,一下子变了样。宽阔的八车道大马路贯通全岛;五座跨江大桥,两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举世瞩目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地下铁……等等。转眼间田野变成了广厦,大广州就建到自家门口。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却多年来的夙愿,哪种自豪感不时露于言表。 当‘乡下’一下子变成了广州城后,那乡间的黄土路;那绿油油的蕉基、果园,连同孩提时的童真,通通都成了瞑忆中的憧憬。或是年龄的关系,又或者是故乡的那份情感,正如一位诗人的句子“当你得到的时侯,与你失去的一样多。”瞬间的巨变,来得太快了!快得令人有点不知所措,以致来不及更正‘出广州’这句乡音。
欣喜之余,几分眷恋,些许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