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三钢:乾凿度》卷上说: 《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只要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正了, 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也就是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注2:烹刘父: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
注3:烹狗:十一年春,萧何,吕后共谋韩信于长乐宫,斩之长乐钟室,夷三族。
注4:火烧庆功楼:这个事情应该是小说或者戏剧中的情节,正史没有记载,具体的情况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担心开国文臣武将功高震主不好控制,决计铲除,于是在中秋节或者新年夜大摆庆功宴,邀请满朝文武赴宴,举行宴会的大楼使用竹筒松脂修盖的,竹筒里面还装满了火药,朱元璋计划把大臣们诱骗至二层,然后在一楼放火烧死炸死这些功臣。丞相军师刘伯温能知阴阳,算定朱元璋会有诛杀功臣的一天,提前辞官告老还乡,也是避祸的意思,由于开国定国公徐达为人厚道而且和刘伯温私交深厚,刘伯温不忍心徐达白白去死,同时也为了为大明朝保下护卫江山的将军,暗示徐达在庆功的那一天紧跟朱元璋身后寸步不要离开,假如朱元璋质问,就回答:万岁,难道一个老臣也不留了么……徐达内心明白,依计而行。到了庆功那天果然看见一个如同刘伯温料定的,徐达也按照嘱托在朱元璋敬酒过后要离开的时候紧跟出门,低声说万岁,难道一个老臣也不留么?朱元璋不得已赶紧拉出徐达,楼下埋伏的士兵随机点烟火药,文臣武将尽被炸死烧死,仅徐达逃脱,刘伯温隐居。后来北方鞑子见明朝功臣杀尽,兴兵犯境想夺回元朝江山,大敌当前国无良将,多亏徐达以年迈之身领兵奋战,平定边关,为此朱元璋特封徐达世代世袭定国公,爵位保国王,御赐打王铜锤有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之权,京戏《二进宫》中的徐彦召就是传说中的徐达孙子辈后人。不过这个故事于史无据,应该是人们对于朱元璋开国多次大规模诛杀武将——比如蓝玉案等的小说化戏剧化的描写。此外,此情节不仅符合事实,刘伯温避祸未成,最终被赐毒致死,徐达也是御赐美事而死,真正活下来的是汤和,不过他已经中风瘫痪,威胁不了皇权。另外,徐达一脉仅传两代。因为他儿子和女儿分别属于朱棣的皇妃和朱元璋两派势力,靖难之役中死于战乱,因此所谓世代保国定国王也仅仅是戏剧的臆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