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15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新解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6-27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言
著名宋朝词人李清照的千古名词《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历来被诗词学者和爱好者所称道。到目前为止,研究和译注者较多,然而观点各不尽相同,错误解析之处较多。主要表现在:
   1. 此词是“送别”之作作,还是“离别后思念”后所作?
2. 此词的所描写的情境是何处?是白天还是夜晚?还是从白天写到夜晚?
3. 词人为什么要“轻解罗裳”?
4. “兰舟”是何物?“独上”是“独自”划“一叶扁舟”吗?
5. 物象“雁字回时”是白天看到的,还是夜间看到的?
6.怎样理解“月满西楼”?
现在,首先让我们重新读一下作品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原文注释:
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二、目前流行的三种错误版本
第一种版本:白天泛舟观景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请读者从逻辑上思考:(1)译者是说“白天”感觉到“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2)所以是“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而不是“脱下”。(3)是“独自泛一叶兰舟”。(4)是白天看到的“雁群排成“人”字,不是夜间?(5)是“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这种版本语言逻辑错误所在:既然是白天发生的事,怎能看到“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呢?
第二种版本:晚上卧床看景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请读者从逻辑上注意:这篇译文与上文有如下几点不同:(1)时间发生在晚上,所以“脱下罗裳”。(2)把“兰舟”看作是“床”,“独自躺上眠床”。(3)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
这种版本的语言逻辑错误所在:晚上躺在床上能看到“远天白云雁字”吗?
第三种版本:昼夜幻觉说
目前主流学者还有一种版本认为:上阕共六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是交代事件背景,渲染气氛,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主流学者的解析的版本更加令人糊涂了:原来词人所写是“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昼夜梦游”,“不分白日或月夜”!可见这种解释牵强附会,自相矛盾,更加荒唐透顶!
上述三种译文出现如此大的矛盾,从语言逻辑上分析,对作品理解肯定有误。那么,错在什么地方呢?
三、目前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争议
如果我们想要打开上述矛盾的结,先来研究一下作者创作背景。
首先要确定创作时间。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李清照的字)结缡未久,明诚(即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因而是词人与丈夫离别时所作。这是第一种观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词开头三句就是写“别离后”的情景。
多数人认为,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笔者也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词的上阕已经清楚地写明,无需争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错误解析版本呢。笔者认为,解析者只从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锦书、雁字、月满西楼这些物象的表象上作解释,而忽略凝结这些物象内在的语言逻辑关系。要解决上述问,必须从语言逻辑上要考证一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身世,从而解开连接上述物象内在逻辑联系之谜。
四、李清照和赵明诚身世解迷
请看,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1、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2. 赵明诚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二人身世说明,二人都出身于高官家庭。李清照父亲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赵明诚本人也是高官,官至鸿胪少卿。用现在的话说是国家级高官。居住在京都汴京。那么,他们居住的官邸应该是什么样呢?《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父亲是江南织造,竟然拥有大观园那样的府邸,这二位作者父亲的官职比曹雪芹的父亲大得多吧?我们继续进行逻辑推理,家中的豪宅应该类似苏州园林吧。应该有许多楼阁,有假山,有水,有荷塘,荷花,画舫,供平时赵家家眷游玩。应该有许多用人侍候。所以,李清照“月满”之时,独自登上“兰舟”,就是自家的“画舫”,不必到大江和大湖里“独自划一叶兰舟”。再说,李清照不一定会“划兰舟”,因为她是官宦人家的千金,不是渔家子女。如果我们的逻辑推理正确,至此,这首词所用物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已经昭然若揭了,文章开头提的六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五、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从语言逻辑上做结论了。
1.此词写于一个秋天满月的晚上,八月十五或九月十五,月圆人不圆之时。因为有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和词中“月满西楼”作证。“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时间背景,深秋莲残香谢之时,晚上,孤独一人(丈夫离家外出),东京汴梁(今天河南开封)深秋夜晚玉席很冷,睡不着觉。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2.此词不是离别时所作,而是离别后思念丈夫所作。整个词写晚上在“兰舟”上所见所思。上阕写所见,下阕写所思。电影《李清照》沿袭了“离别”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显然是很荒唐的。
3.“轻解罗裳”就是把“罗裙”脱掉,因为是晚上,没有必要再穿着“罗裙”,所以脱掉,“独上兰舟”。
4. “兰舟”不是“一叶扁舟”,而应该是“画舫”,就像贾母领着府中众人游大观园时乘坐的“画舫”。画舫,是一种大船,里面装璜富丽堂皇,可坐,可卧,可饮茶聊天,观风望景。“独上”,就是一个人上船。当然不用自己划船。因为家里有船工,而且也不一定划动,“画舫”很可能就是静止在园中的荷塘边。
5.“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什么意思呢?李清照在画舫里看到了“一群大雁排成成一个‘一字’,或“人”字往南飞翔”。 这时,词人联想起外出的丈夫:是不是丈夫让大雁捎信来了呢?有人问,夜里大雁不休息吗?请注意,大雁春天北迁,秋天南徙夜里不休息,因为有“满月”,它们星夜赶路,会靠星辰辨别方向。如果有雾,就需停下,因为辨别不了方向。这是常识。
5.“月满西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典诗词中“月满西楼”是说“满月挂在楼的西边”,已经是“下半夜啦”。“月满”是“满月”的颠倒说法,“西楼”不是“西边的楼”,或“西边有楼亭”,而是“楼的西面”,表示方位。再如,“月上西楼”,或“月挂西楼”,都是“下半夜的时候”。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半夜,诗人还没回去睡觉,于是就有了下半阕词。下半阕很好理解,没有争议,这里不赘述。
我们重新把词的上半阕理顺一下吧:深秋的夜晚,红藕香残,玉簟很凉。我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时,我看到一群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往南飞,于是想到,是丈夫寄锦书来了吧?这时,再看那轮圆月,已经悄悄地转到楼的西面啦。
李清照这首词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杜撰的。她的创作是根据眼睛看到的、身体感知的和大脑联想的物象,按照语言固有的逻辑顺序依次写的,很真实。我们根据语言逻辑恢复了她的创作的情境。所以,诗词创作和解读不能脱离语言逻辑思维。如果脱离了,就会出错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钱 +2 贡献 +2 收起 理由
昆仑雪雁 + 2 + 2 + 2 佩服

查看全部评分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雪雁好友雅赏支持加分!敬茶!

点评

激赏,问你好,赞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1 2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6-30 18:09
感谢雪雁好友雅赏支持加分!敬茶!

激赏,问你好,赞一个!:strong::rose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 13:16
http://www1.hkscxh.com/static/image/smiley/comcom/3.gif [em:3 http://www1.hkscxh.com/static/image/smiley/comcom/3.gif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凤山 发表于 2016-7-1 21:19
激赏,问你好,赞一个!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先生惠临赐玉:coffee:share: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6 0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雪雁 发表于 2016-7-5 22:41
欢迎先生惠临赐玉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

点评

向您问好!祝夏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6 1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慢慢品学:str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7-6 08:06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

向您问好!祝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3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