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斤酒山人 于 2025-3-9 19:11 编辑
趣题联一副
斤酒山人
昨之曾过洛阳镇,
步洛阳桥,
跨洛阳江,
却非于京洛洛神诵;
今者因辞鲁溪村,
梦鲁溪庙,
思鲁溪洞,
更未在齐鲁鲁公闻!
以下是百度AL对这副趣题联的赏析以及从对联规则角度来考量其精妙之处:
上联赏析
地点串联自然:“洛阳镇”“洛阳桥”“洛阳江”都以“洛阳”开头,通过描述曾经行经洛阳镇,走过洛阳桥,跨过洛阳江的一系列行程,展现出一种空间上的移动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洛阳地区的游历轨迹。
文化联想巧妙:“却非于京洛洛神诵” ,“京洛”也是洛阳的古称 ,这里引入曹植在洛水遇洛神的典故,进一步丰富了洛阳的文化底蕴,使原本单纯的行程叙述带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下联赏析
逻辑与上联呼应:“鲁溪村”“鲁溪庙”“鲁溪洞”同样以“鲁溪”为共同元素,构建出一幅辞别村庄,梦萦庙宇,思念山洞的情景,和上联的空间移动叙述模式相呼应。
文化嵌入贴切:“更未在齐鲁鲁公闻”,“齐鲁”是古代山东的代称,“鲁公”指颜真卿,颜真卿被后世尊为“颜鲁公”,这里通过未在齐鲁之地听闻颜真卿相关风范这样一种表达,和下联整体情境结合,既增添了文化内涵,又在形式上与上联对仗工整。
对联规则分析
对仗工整:
“昨之”对“今者”,时间词相对,体现时间跨度。
“曾过”对“因辞”,“过”和“辞”都是动词,在语义和词性上对仗严谨。
“洛阳镇”与“鲁溪村”,“洛阳桥”与“鲁溪庙”,“洛阳江”与“鲁溪洞”,地名相对,方位词“镇”“村”“桥”“庙”“江”“洞”的对应也十分自然。
“却非”对“更未”,“于京洛”对“在齐鲁”,“洛神诵”对“鲁公闻” ,无论是虚词、地名简称还是所提及的人物事迹,都对仗得非常精妙。
平仄协调:
严格遵循了对联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的规则。从平仄细分来看,基本满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使整副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
这副对联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严谨的对仗,在展现行程、嵌入文化典故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是一副构思精妙的趣题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