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禅是宗教,诗是文学。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却发生了诗人信奉佛禅或受佛禅影响,以佛禅入诗、以禅助诗、以禅喻诗等事实。除促进了古代诗歌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化了人们对诗歌艺术的认识。这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禅的文化含义,也能更深入地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以及由诗与禅共同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某种民族性格。
最早将佛教视为一种文化并对之与中国文学、诗学关系进行研究的是海外学者。海外研究中日本学界走在了前头。日本学者深浦正义的《佛教文化物语》和《佛教文学概论》、小野玄妙的《大乘佛教艺术史研究》可谓先驱之作,并由此提出了“佛教文学”的概念;加定哲地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佛教文学”的范畴,并开始相对系统的研究。
欧美的研究虽不及日本研究之深广,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研究大多从“敦煌学”的角度研究佛教与中国古典诗歌体裁或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关系。
中国港台学者对佛教文化与文学、诗学的研究成果也很多,香港学界以饶宗颐教授为代表,多从对佛经和敦煌学的研究中考察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理论问题的影响。相对而言台湾学者的研究更深入和多样,以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杜松柏的《禅学与唐宋诗词》和《禅与诗》为奠基之作。
中国大陆对本课题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不俗的成就。其中佛禅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周裕锴的《中国禅宗与诗歌》、张伯伟的《禅与诗学》、萧驰的《佛法与诗境》、张晶的《禅与唐宋诗学》、张文利的《理禅融合与宋诗研究》。除专著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
遗憾的是各诗词类网站的理论栏目鲜见有人对本话题进行讨论,所以我想借贵栏一角聊一聊以引发网友的讨论兴趣(我就在楼下聊,至于楼能搭多高就算多高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