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9

[百家争鸣] 聊聊诗与禅的关系

[复制链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发表于 2024-6-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禅是宗教,诗是文学。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却发生了诗人信奉佛禅或受佛禅影响,以佛禅入诗、以禅助诗、以禅喻诗等事实。除促进了古代诗歌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化了人们对诗歌艺术的认识。这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禅的文化含义,也能更深入地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以及由诗与禅共同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某种民族性格。
  最早将佛教视为一种文化并对之与中国文学、诗学关系进行研究的是海外学者。海外研究中日本学界走在了前头。日本学者深浦正义的《佛教文化物语》和《佛教文学概论》、小野玄妙的《大乘佛教艺术史研究》可谓先驱之作,并由此提出了“佛教文学”的概念;加定哲地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佛教文学”的范畴,并开始相对系统的研究。
  欧美的研究虽不及日本研究之深广,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研究大多从“敦煌学”的角度研究佛教与中国古典诗歌体裁或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关系。
  中国港台学者对佛教文化与文学、诗学的研究成果也很多,香港学界以饶宗颐教授为代表,多从对佛经和敦煌学的研究中考察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理论问题的影响。相对而言台湾学者的研究更深入和多样,以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杜松柏的《禅学与唐宋诗词》和《禅与诗》为奠基之作。
  中国大陆对本课题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不俗的成就。其中佛禅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周裕锴的《中国禅宗与诗歌》、张伯伟的《禅与诗学》、萧驰的《佛法与诗境》、张晶的《禅与唐宋诗学》、张文利的《理禅融合与宋诗研究》。除专著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
  遗憾的是各诗词类网站的理论栏目鲜见有人对本话题进行讨论,所以我想借贵栏一角聊一聊以引发网友的讨论兴趣(我就在楼下聊,至于楼能搭多高就算多高吧)。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认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他不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同一,而是把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在意识中不仅将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和作为意识对象的自我一分为二,也将主观自我作为意识对象的客观世界一分为二,以此建立起知性、功利体系,去认识、改造自我与世界。
  这决定了人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以客观二元对立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知性为工具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所带来的一切优势性和弊病已在人类历史上以鲜明、突出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它带来了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世界的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使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另一方面,它又使人感到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被片面所异化,有一种失落的恐惧感,复归全面人性的焦灼感。因而人既为这种生存方式感到自豪,又对它产生怀疑和不满足。
  自古迄今,人们常对这种生存方式提出诸多疑问:
  人类有限的知性能认识无限的世界和无限多元的自我吗?
  知性从何处来?
  它能摆脱“二元对立”的构架和逃避“二律背反”的结局吗?
  用概念编织的知性之网去罩定世界和自我,我们能得到世界和自我全部吗?
  为什么那最生动、最活泼也最真实的感受总是从知性的网中漏了出去?
  为什么越是习惯用知性的网去覆盖世界和人生,它们就越来越显得呆板、灰色、暗淡、程式化,人们越来越感到麻木、情感枯竭?
  呆在知性的网里,人为什么总是感到世界和人、群体和个体、历史与当下、理智和情感的对立,感到人格和精神的分裂?知性取得的成就,能最终带给人幸福吗?
  人类的生存,除了依赖知性的武器,就别无选择吗?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禅在古代历史背景下,出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灵原因,发觉和追求着另一种生存方式。它们牢牢地把握住“入定”的心理体验,把它看成人生最宝贵的时刻,存在的本质和生命向往的绝对,并通过内省和分析,建立以这种体验为主体,为绝对的精神哲学。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不同,同一体验引出了大同小异的生存方式。印度佛学以“入定”中纯精神体验为本体,走上了虚无化人生和世界的道路。在现实中,它的理想人格亦即理想生存方式或是尽可能地丢弃、忘掉引起痛苦和烦恼的世界,向往彼岸(原始佛教、小乘),或是以佛教义理唤起的宗教意志控制自己的感性,把世界看成假有性空的梦幻(大乘空宗);或是远离妄执的我和一切事物,追求“无相空寂、一切寂静”的“圆成实性”(大乘有宗)。它或者掉头不看这个世界,或者说这个世界是一片梦境,或者满足于精神的自我完成。禅学则在理论上把超然心态推高到了本体地位,把超然心态与日常生活进一步结合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佛、禅所指示的具体的生存方式不一样,它们共同感到了人的纯精神存在却是事实,人的这种“存在”是以消除二元对立、无知性、无功利、无意识为特征的。同时,它又不同于原始人的混沌无意识、婴儿的前意识、精神病患者的意识错乱,而是健全的人的高级无意识状态。从相对意义上说,以它为本体建构的生存方式与以知性、功利为核心的生存方式是对立的。尽管企图使这种生存方式成为人唯一的生存方式只可能是幻想,但探索并肯定了人具有这种“存在”的状态,却是不可抹杀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禅提示的生存方式具有激发审美自觉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审美作为人的需要和内在欲求是人与人类同步诞生的。但是,审美的自觉,尤其是审美观念、理论的建立,审美理想的形成,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人对自身的独立自由有相当认识之后发生的事。从历史上看,人类诞生之初,迫于生存的压力,对偶发的审美现象或者无暇顾及,或者只能做出原始的、神秘的解释。一旦生存问题有所缓解,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人们往往又容易醉心于外在的自由,以人类功业的象征和人主观地打在世界的印记为“美”。这种“美”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它囿于知性和功利,既以人为中心,又为物所役,并不能完全满足生命的内在欲求。只有当人对世界和自我有相当认识并意识到知性、功利的局限,在追求人性生面复归和完全意义的自由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超越要求时,审美自觉才有可能萌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逻辑上说,审美意识的产生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在准备阶段,人必须具有审美态度,站在审美的立场上通过审美注意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在审美实现阶段,审美主体便在无意识状态下感知、理解对象、沉浸、自失于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对象之中,产生审美愉悦。在成果阶段,审美经验经过积累便产生审美观念、审美理论、形成审美趣味,孕育出审美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类型的审美感受都只能是超知性、超功利的而不可能无知性、无功利。所以强调观照体验的佛学、禅学则接近于纯形式审美。这种审美理想的形成和向诗的辐射,使得诗也具有多样的功能。要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弄清楚:
1、禅作为知性观念对诗人和诗的影响;
2、禅作为价值观念对诗人情感和诗的影响;
3、禅作为某种生存方式对诗人和诗的影响;
4、禅对诗歌理论的影响。
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把握住诗禅相通逻辑上轨迹,才能弄明白禅对中国古代诗歌、诗论的影响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

主题

64

回帖

65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52
发表于 2024-6-3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批评使人进步 发表于 2024-6-30 14:02
人诗合一、诗如其人至关重要。王摩诘是真信佛,一些时人则属刻意拼凑禅意,分明事故得很,却佯装超凡脱俗。 ...

欢迎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30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传入中土肇始于西汉末年,之前的诗歌以孔孟儒家思想建立的“兴观群怨”作为社会属性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为主,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诗人开始反观人之生命,开始以“玄学”思想来思考人生。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结合,逐渐出现本土化的佛家思想,反映在诗歌领域,则是对自然世界的关照,所谓“老庄告退,山水方滋”,而此时,佛教思想正是借助自然山水的诗意抒写而慢慢融入,其中重要的代表性诗人就是谢灵运。六朝时代,社会的剧烈更迭变化,投射在士人生命意识中的就是人生苦短,生命不期,行诸于笔下的便是禅与诗歌的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3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6-30 23:36 编辑

人对现象世界的认知一定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其中有传统意义上的认同,更有新生文化形态的审视与接受。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一是本身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也就是心理对哲学文化的内在诉求与接受,二是当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上提供了何种可能的选择。佛家与诗歌的结合一定是这两种因素在恰当时代演化中的偶然之必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小乘佛教思想与诗歌结合不如大乘佛教与诗歌结合的紧密?其中主要因素就在与大乘禅学与儒道哲学融合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3 1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