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30 22:16 编辑
元人小令鉴赏之三十七
作者/陈友冰 双调·水仙子 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题解】 见前。 【作者介绍】 宋方壶,名子正,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据孙楷第考证为元末明初人。元惠宗至正(1341—1368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后来,由于“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烧,而编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住在莺湖之西,“辟室若干楹,方疏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云,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无求于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 【简析】 此曲的题目是“居庸关中秋对月”。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位于北京市西北,长城上重要口塞之一,形势险要。龚自珍在《说居庸关》中描述说:关凡四重,南口起为下关,又北为中关,再北为上关,最北为八达岭。每关相距十五里,各有长一里的关城。上关关城北门大书“居庸关”三字。八达岭关城北门大书“北门锁钥”四字。而自入南口,一路流水淙淙,其间道路“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 这是一首咏歌节序之作。这类作品处理不好容易俗滥。南宋词家张炎曾批评说:“昔人咏节序,不为不多,附之歌喉者 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俗之声耳”(《词源》)。但宋方壶这首小令似乎不在此列。作者原是江南华亭人,现在飘零数千里来到北国,适逢中秋佳节,独居居庸雄关之上,俯视苍茫群山,仰望碧天一轮圆月,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确实不是一般的“应时纳俗之声”,而是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丽,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一天”,满天,整个天空;”蟾影”,蟾蜍的影子,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为”月”的代称。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这句是写实景,点明中秋对月。“万古谁将此镜磨”則由实景转入联翩的浮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满月飞明镜”。但询问谁磨,却是自己的独特想象。“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其中“年年”从“万古”而来,“今宵”指赏月的此时。一个“到”字把思绪从万古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道理是诗人知道,但为何在此要强调“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呢,这是在为下面的结句“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埋下伏笔。在咏歌的内涵上,也有十五月亮的“明”按按转入“圆”。 ”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姮娥,即嫦娥,相传是月宫的仙女。”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广寒宫:传说唐明皇游月中,见一大宫殿,榜曰”广寒清虚之府”。见《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篇末点题,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寂寞独处的孤独与惆怅。这是读者才明白,前面写中秋的朗月,羡广寒的快活,都是为了反衬这末句的,而独坐、闲歌,都是为这句做铺垫的。在造句上,它和前面“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口语,不但突出了元人小令通俗浅白的语言特征,而且也突显不加修饰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首小令,在题材处理上还有一个特征。题为“居庸关中秋对月”,但通篇只字未提居庸关或者是岭上(八达岭)赏月的独有特征,也只字未提中秋之月,似乎是扣题不紧。但也有人解释说小令中抒发的离愁别绪,都是由中秋登居庸关这一特定的时空所引起的,因此,小令中虽一字未提及中秋和登居庸关,但一字未离中秋和居庸关。 最后还想一提的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有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毫无疑问,宋方壶的这首小令在立意乃至遣词上都借鉴了辛词。但由于两人的遭遇不同,两者的意境也就迥然有别。辛词是要表现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遭到排挤的不平与愤懑,希望铲除这些主和派——“斫去桂婆娑”,实现自己统一中原的壮志。宋曲则是反映一介书生千里漂泊的别离之苦,思乡之情。因此虽有明显的借鉴痕迹,但也还是有一定思想价值的。 双调·折桂令 赠胡存善 王举之 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云叶轻灵,灵华纤腻,人物清癯。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绝妙功夫。家住西湖,名播东都。 【题解】 见前 【作者介绍】 王举之,生平不详,只知道他是元代散曲的后期作家,活动于杭州一带,与散曲作家贯云石、胡存善、钱惟善等是诗友。今存散曲中,有赠胡存善〔折桂令〕一首。而胡存善是胡正臣之子(见《录鬼簿》)。卒于明代洪武初年的钱惟善,在《江月松风集》卷九中,有《送王举之入京就柬樵谷》诗一首,其诗云:“短衣匹马佩吴钩,欲写关河万里愁。射雁秋风高紫塞,听莺春色满皇州。黄尘驿路三千里,白玉京城十二楼。无酒送君怀抱恶,过江为觅故人舟”。可见,王举之曾北上大都(今北京),似乎欲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约元文宗至顺中前后在世。今存小令三十二首,见隋树森《全元散曲》。 【简析】 此曲的题目“赠”。这位胡存善是胡正臣之子。据钟嗣成《录鬼簿》载,正臣善唱词曲,“其子存善能继其志”,“董解元《西厢记》自‘吾皇德化’至于终篇,悉能歌之。至于古之乐府、慢词,李霜崖赚令,无所不知”。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选家”,选编了不少元人散曲作品。根据现存的资料,元人编选元人散曲的只有杨朝英和胡存善两家。其中胡存善编的选集没有流传下来,也有人以为《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即是胡存善编选的。 王举之的这首曲,不仅赞扬了胡存善的选编技巧和声名远播的成就,肯定他对蒐集整理编印元人乐府的历史功绩,而且还对具有 “蛤蜊风致的”散曲,做出 “秀出乾坤,功在诗书”,毫不亚于正统文人的诗文创作的高度评价。 这首小令以问句开头:“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是对胡存善的人品、学问做一总体评价:上句说他人才出众。“秀”,指相貌或才能优秀出众。《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下句说他下苦功研读诗书,赞美他学识渊博。诗书,指的是儒家经典。言下之意,胡存善也是饱学之士,他擅曲,只是他喜食蛤蜊而已。接下来的三句:“云叶轻灵,灵华纤腻,人物清癯”是进一步突出胡存善给人的深刻印象:“云叶轻灵,灵华纤腻”是说胡存善像天上漂浮的彩云、飘摇的落叶那样轻盈,像朝花那样艳丽、纤柔,这两句是形象描绘他的举止;“人物清癯”则是进一步描绘他的相貌,突出其儒家睿智。 上面是泛论胡存善的学识人品和容貌,下面则集中咏歌胡存善在蒐集整理元人散曲上的功勋和影响。“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绝妙功夫”。有人以为这三句诗赞美胡存善承前继后杰出的创作才华,进而把这首小令的主题定为的文学才华和散曲创作。我以为并非如此。因为细体词意,是在强调他采集甄选的独到眼光。说到前辈散曲大家姚遂、卢挚,也是意在掇拾、编选其“明珠”即名篇。这种解释也有几个史料依据:据钟嗣成编辑的元人散曲家钟嗣成《录鬼簿》中关于胡正臣的记载,提到他的儿子胡存善时说:“其子存善,能继其志···裒集诸公所作,编次有伦”。并未提到胡存善自己的散曲创作。今存的元人散曲集《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新声》和《乐府群玉》,包括今人蒐集较为完备的隋树森的《全元散曲》,也都没有胡存善的作品。而且他的父亲胡正臣也是个音乐家而非散曲作家。因此钟嗣成说的“其子存善,能继其志”至多也就是包括父辈的音乐创作。因此根据《录鬼簿》,胡存善是个热衷于散曲编选、出版的“选家”,“采燕赵天然丽语”是称赞他蒐集全面,无遗珠之憾。当然也是称赞他眼光精当,水平高超。燕赵指代北方,元曲的发源地和中心就在大都(今北京市)。“这个裒集诸公所作”,自然包括前辈散曲大家姚遂、卢挚的名篇名作——“拾姚卢肘后明珠”,等“绝妙功夫”。最后两句“家住西湖,名播东都”是点明他的籍贯和“选本”的影响。两句之中,一虚一实,前者为陪衬,后者才是目的所在。这样一西一东,方构成呼应。东都原指洛阳,这里则和“燕赵”一样,泛指北方,元曲盛行之地。至于为何偏提东都,也是要与“家住西湖”构成呼应,使文句更为精美而已。 最后想说的是:王举之出了这首《折桂令·赠胡存善》外,还有一曲《中吕·红绣鞋·吊贯酸斋(贯云石)》,连同大食惟寅的《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等,皆是通过赞扬上述散曲家的创作成就来总结元人散曲的特征、要素和创作要求。这说明,到元末,散曲创作已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一些散曲作家尤其是王举之这类“选家”,也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放大了眼光,品评其散曲的选集和编选者,承担了文学批评的任务。这就使这首散曲不仅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在元人散曲史上也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