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25 23:33 编辑
我们说现代人讲现代话,这是没错的。无论是口语表达也好,还是写现代文也好,口语与书面语总是要有所区别。书面语总体上的要求是精雅,虽也有用地方色彩俗语创作。但是作为诗词作品,在语言风格上绝不应该“俗”而浅白,否则就失去了诗词本应该具有的审美特性。古代亦有语言浅白的作品,但那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真实的内涵,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表面上来看,是咏柳树,若就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这首作品已经很明白了,还有什么值得大家推崇赞美的呢?关键在于这首诗只是吟咏柳树吗?贺知章老了,对于玄宗后期宠幸杨家深感不安。诗句潜在的真实意义是说“杨家已经壮大了,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飞扬跋扈。这到底是谁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呢?原来是君王的春风裁剪而成的局面呀”。
这样的意思又有多少读者能真正意识到呢?可见诗句虽然可以明白易懂,但是在整体立意上一定要有所寄托,也就是说,艺术上要灵活地使用比兴手法,写出含蓄隽永、意蕴丰富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字面上可以浅白,但要使读者读后能回味无穷。
反观现在用白话创作诗词的人,有几个能把赋比兴运用的巧妙而有意味?贴标签似的口号体诗歌到处泛滥,看一两首还没有什么,若大规模地唱和,写出几十、几百甚至几千首这样的口号体、标签体诗歌,当真是古典诗词艺术的悲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