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8 15:13 编辑
历代令词鉴赏之三 作者/陈友冰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题解】 “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明代杨慎在《词品》说”‘蝶恋花’取名于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柳永《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周邦彦《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作者介绍】见前 【简析】 此词写闺思,内容并无创新,不外是伤秋怀远之类。但写秋意而不凄苦,赋景物而不浓艳,虽不离婉约本色,却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之境界,并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情味,这就是晏殊的本领了。 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槛菊,槛外的菊花。古代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此句的手法是以景喻情而且情韵深婉:兰和菊本身就是高洁的象征,故为君子所爱。屈原爱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纫秋兰以为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皆为世人所熟知。词人又用“愁烟”和“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表露女主人公无言的愁绪。那么,这位女性愁从何来、为何而愁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含蓄的暗示:“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前面所说的这首词独有的“寥廓高远之境”,也主要表现在这三句之中,而且三句之间,意脉相连:一夜之间碧树凋落,可见西风之劲厉萧杀;但惟其碧树尽凋,才能无遮无拦,“望尽天涯路”。况且,萧杀之景必然触动落寞之情,这才会登高远望,但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却又是寥廓苍茫之境。况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有登临纵目的苍茫百感,更有不见所思的孤独惆怅。但这无遮无碍的空阔大地,对这位女性来说,又是精神上的放纵与开拓,使她从狭小的、帘幕低垂的槛内和菊愁兰泣的忧郁氛围中解脱出来,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与其说是词中女性动作的转换,还不如说是词的作者心态的转换。因此,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思而不得的幽怨,但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广远之中又有蕴含,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获得历代词论家的好评。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并拓展其内涵,将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一种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山长水阔知何处”也与上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相呼应,“山长水阔”也和“望尽天涯路”相照应,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题解】 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等。因《花间集》中,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故取为调名。李煜词名”惜春容”,朱敦儒词名”西湖曲”,康与之词名”玉楼春令”,《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双调”。柳永《乐章集》又有仙吕调。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等。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时期安陆人,小字选郎 。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高祖父宋绅徙居开封府雍丘县 ,遂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 。幼年同兄宋庠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年少时,家道中落。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礼部奏名弟弟宋祁第一,章献太后认为长幼有序,弟弟不能僭越。于是将哥哥宋庠拔擢为状元,将宋祁置为第十,时号“大小宋”,又有”双状元”之称。 但宋祁无论是文名、官位还是社会影响,都远远超过乃兄。宋祁起家为复州军事推官。累迁国子监直讲、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宋祁还曾经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担任列传150卷撰写任务,《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宋祁是一位出色的也是极富使命感的史学家,他将和欧阳修一道主持修《新唐书》看作是自己的毕生光荣任务。在担任史馆修撰后不久,即出为外州知州。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历知寿、陈、许、亳、成德、定、益、郑等军州。但无论担任什么官职,在什么地方任职,都没有放下纂修《新唐书》的任务,“常以史稿自随”进行修撰。据宋人钱世昭《钱氏私志》中的记载:“宋子京(祁)晚年知成都,带《唐书》于本任刊修。每宴罢,开寝门,垂帘燃二椽烛,媵婢夹侍,和墨伸纸,远近皆知为尚书修《唐书》,望之如神仙焉。”前后长达十余年。书成,迁左丞,进工部尚书。逾月,拜翰林学士承旨。嘉佑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范镇为其撰神道碑。 著作除《新唐书》列传部分外,有《宋景文公集》文集一百卷,《大乐图》二卷,以及《益部方物略》、笔记等《全宋词》录其词六首。近人赵万里辑其词为《宋景文公长短句》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简析】 这首词的结构颇似晏殊的《破阵子》,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只不过把采桑女换成了作者本人。以第一人称描绘春光,抒发自己在春天的独特感受,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特别是上阙结句的一个“闹”字把春天点染得生机勃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时任尚书之职,因而被称为“红杏上书”。 上片写景初春时节绚丽的景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鲜活涌动的画面。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舒缓的叙述的语气娓娓道来,从表面看似呼是很不经意,但句尾之处的 “风光好”却饱含了诗人对春天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起到了一个总的概括作用。接下来的三句则对“风光好”的具体描绘展示。“縠皱波纹迎客棹”是写春水。作者用“縠皱波纹”来形容春水。“縠”,亦称绉纱,是一种起皱的丝绸。春天到了,坚冰消融,春水在和煦的春风风吹佛下,像縠一样泛起涟漪,它不仅像绉縠一样的波纹,还像縠一样在春阳的照耀下细密闪亮。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秦观的“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望海潮》),都是通过坚冰消融后的春水来写自己春天感受的。接着是柳树了。春天到了,首先抽芽吐翠的是柳树,这是生活常识。所以诗人咏歌春天,感受春光,首先是咏柳。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宋代才子宋祁的笔下也不俗:“绿杨烟外晓寒轻”。说不俗,有三个原因:一是准确地勾勒出早春二月景象。此时的杨柳,已不是抽芽吐翠,而是一片烟云。但毕竟是早春,还是“乍暖还寒”。宋代词人李清照有首描写元宵节的词《永遇乐》,其中就提到类似的景象:“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写此词是在浙江金华,是正月十五,宋祁是在河南开封,地气自然要迟一些,应当是二月初。第二,“縠皱波纹迎客棹”是近景,“绿杨烟外晓寒轻”则是远眺。因为“绿杨”能成烟,不仅是因为杨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其中还有阳光照射,形成“晴岚”的结果。春天到了,地气回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一股岚气,这才会形成“绿杨烟”。这样一是近景,一是远眺,一远一近,构成一幅既细密又阔大的大地初春图。颇见结构上的功力。 如果说前两句一是近景,一是远眺,那末第三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个特写镜头 这句更是获得世人无保留的赞扬,宋祁因此也得名“红杏尚书”。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下集):当时的尚书都官郎中张先在词坛很是著名,尤其善于写“影”,我们在前面曾欣赏过他的《木兰花》,因而被称为“张三影”。为此,宋祁专门去拜望这位部下。派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闻报后,隔着屏风便喊道:“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于是,两人“置酒尽欢”。其实,描写春日枝头红杏,这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且也不首于宋祁,也不至于宋祁,如唐人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宋人 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赵令畤《蝶恋花》“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等等。此句之美,关键在一“闹”字。首先,它运用“通感”把视觉转换为听觉,把静态化为动态。原来静静地开在枝头的杏花在词人笔下鲜活起来,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其次,是将物拟人,让静态的物带有人的情感,其中充满生命的律动。就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个“绿”字让人们看到春在大地上行走一样,宋祁用一个“闹”字,将无意识的杏花赋予人的情感。那杏花似乎也感受到春的来到,兴奋得双脸颊绯红,而且热烈奔放。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再次,是化俗为雅。闹是个俗字,但俗而不粗,它不仅夸张出春日热烈气氛,化俗为新,化静为动,化物为人,俗中见奇,而且从中还透露出作者盎然的生活情趣和对春的到来感受。所以,王国维感慨的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下片转入抒情,如果说上片是景中寓情,下片则是正面抒发。直接抒发春光渐老、欢娱日少的人生感受。“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两句,诗人着意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当时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机会或心思刻意从春天里寻求人生的乐趣,故曰“浮生长恨欢娱少”。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下面再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与归趋与北宋的社会风气和作者的人生取向之间关系: 宋代社会上层,极为奢侈享受,而且是皇帝带头提倡。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是,鼓励这些功臣宿将“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而且从太宗开始,带头倡导庆赏、宴会。加上宋祁又是世家子弟,所以显贵以后生活奢侈享乐,多蓄婢妾声妓。据潘永因《宋稗类钞》记载:在一个大雪之夜,宋祁燃烛修新唐书时,曾问周围的侍妾:“你们也曾侍奉过一些官宦人家,那些家主在这样的时刻也会潜心著述吗:”侍妾们都说:“未曾有过”。其中一位侍妾来自赵氏皇族,宋祁问她:“某太尉在此天气,在干什么?”这位侍妾回答说:“只是围坐火炉摆下酒宴,让乐队伴奏,歌伎们歌舞。之间还演杂剧。哪里会像宋尚书这样,如此大雪天气,还连夜写文章”。宋祁听说后“搁笔大笑曰:‘此亦不恶。’亟徙去笔砚,呼酒命歌,酣饮达旦”。 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还有一次更为奢侈纵饮:宋祁在大厅内宴请客人。宋祁在厅内设置重重帘幕,不见外面天日,点上许多大烛照明。摆上各种珍肴,歌舞俳优轮番上演。宴会上诸位,一个个兴高采烈,忘记了疲劳,只是觉得这个夜晚时间很长。等到酒宴结束,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因此取名曰“不晓天”。当时,他的哥哥宋庠官居宰相,与宋祁的奢华放纵相反,为人清约庄重。有次正月初五上元之夜,他却不去赏灯赴宴,而是闭门读《周易》。听说“小宋点华灯,拥歌妓醉饮”。第二天派人去责备他。这位使者对宋祁说:“相公要我对你说,听说你昨夜点灯夜宴,穷极奢侈,问你还记不记得当年的上元之夜,你们两人在某州州学内吃烂腌菜饭的情景?”宋祁听后笑着说:“你也替我秉告相公。请问他当年同在某处吃烂腌菜饭是为了什么”。言下之意,当年吃苦攻读,不就是为了今天的荣华富贵吗?据有关史料,宰相也是著名词人晏殊很喜欢宋祁,多次邀请宋祁赴宴,欢饮达旦。宋祁宴饮为乐的爱好,即深受晏殊影响。由此看来,宋祁的奢华放纵,完全是当时的时代风气所养成的。 宋祁既然喜欢宴饮歌舞,自然少不了写新词、创新调。据说,歌伎进新茶以求新词,这种求文士新作的方式就始于时任成都太守的宋祁。据《蜀广记》记载:“正月二日,太守出东郊,早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祁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宋公。后遂为故事”。 宋祁词作虽不多,现存作品虽然不多,只有六首,但多是精品,如《浪淘沙近》的最后两句:“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鹧鸪天》的“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等,还有一首《鹧鸪天》,据说还有一段佳话。据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介绍: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宋祁出仕不久,有天经过开封热闹繁华的繁台街时,正好碰见浩荡的皇宫女眷车仗。宋祁便停住脚步,等候车队过去。就在他驻足停留之际,恰巧有一辆车子经过他的跟前,此时车上的窗帘被拉开,车中一位绝色女子对他注目喊了一声:“小宋!”还未等宋祁回过神来,车仗已轰然驰去。但宋祁的魂魄却随之被牵走,无法将那神态和声音抹去。因为宋祁素来风流蕴藉,怜香惜玉。现在有位绝色女子主动注目示好,岂能不魂飞魄动?回家后,他一连几天都无法释怀,禁不住提笔写词一首,这就是有名的《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词的开头直叙两人相逢的经过和给自己的震撼;然后用“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犹龙”比喻对方皇宫内眷的身份,表达两人无法自由地相恋,但也遏制不住两人心心的相映。特别精妙的是,词中两处嵌上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的相思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来表达自己无尽的相思。嵌合得天衣无缝,浑如己出。宋祁本来就名声很大,现在才子又弄出了新作,而且又如此情意绵绵、牵肠挂肚,因此立时传遍都下、唱红京城,并很快传入禁中,传到仁宗皇帝耳朵中。仁宗在欣赏之余也觉得奇怪:嫔妃们都深居宫中,如何就识得小宋呢?于是开始询问排查中。那名惹“祸”的宫嫔便主动向仁宗做了坦白:“陛下,此事系奴婢所为。奴婢在一次御宴上听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均指其为小宋,故而奴婢认得。那天正好在街上碰上,就忍不住呼了一声。”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没责怪宫嫔。随后召来另一当事人小宋。宋祁惶恐至极,以为大祸临头,连忙跪下叩请皇上恕罪。哪知仁宗皇帝不但没有怪罪宋祁,反而笑道:“蓬山不远嘛。”遂将宫女赐给了他。宋祁作词因祸得福,不仅抱得美人归,还得到了仁宗皇帝的特别青睐,可谓一举两得。这当然只是文人笔记中的一段闲话,从中也可看出宋祁的为人和当时上层的社会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