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助词
附着在词或词组上,表示一定附加意义的虚词,叫助词。助词大都念轻声。例如:
①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
(茅盾《子夜》)
②她不闪眼地立在窗前石阶上,仰望着白纱窗帷。
(巴金《家》)
例①“了”附着在动词“下”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例②“地”附着在偏正词组“不闪眼”后边,表示“不闪眼”是状语。“了”和“地”是助词。
助词根据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附加意义,可以分为——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后面或前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后附的有“的、地、得”,前附的有“所”。
时态助词:附着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动作、变化的时态。常见的有“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组成比况结构,说明情况相似或者表示比喻。常见的有“似的(地)”、“一样”、“一般”等。
此外还有其他助词,如附着在数词、数量词后边,表示概数的“来”、“把”等。
助词的运用—
(一)的、地、得、所
“的”、“地”、“得”都是结构助词,用在词语之间,表示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是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它们都读“de”,但书写形式不同。
“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定语;“地”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状语;“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它后面的成分是补语。例如:
①他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
(老舍《骆驼祥子》)
②梅树确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
(朱自清《看花》)
③天井被装饰得那么美丽,那么纯洁。
(巴金《家》)
“的”还可以附着在除副词以外的实词或词组后面,组成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结构。“的”字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④男的是五短身材,微胖,满腔和气的一张脸。
(茅盾《子夜》)
⑤我要红的,不要绿的。
⑥我们要的只是和平与安定的边界。
下面是“的”、“地”用得不当的例子;
*①老政委笑容可掬的立起身来。
*②阵阵热烈地掌声打断了我的回忆。
*③两山上的羊群有的互相追逐,有的在呼味呼哧的吃着青草。
*④他们俩交谈的很融洽。
例*①“笑容可掬”是修饰谓语“立”的状语,“的”应改为“地”;例*②“热烈”是修饰主语“掌声”的定语,“地”应改为“的”;例*③“呼哧呼哧”是修饰谓语“吃”的状语,“的”应改为“地”;例*④“很融洽”是补充说明谓语“交谈”的补语,“的”应改为“得”。
“所”经常用在动词前面,构成一个作用相当于名词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是很多的”、“按需分配,不是各取所需”。“所”还经常跟“被”、“为”配搭使用,构成“被……
所”、“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感”、“我们无不为他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
(二)着、了、过
“着”、“了”、“过”都是时态助词,但用法有区别。“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进行或持续;“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已经完成;“过”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已经过去,或曾经有过某种情况和经历。例如:
①泥浆池翻滚着波浪。
(张天民《创业》》
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朱自清《背影》)
③郁达夫也到过,查他的游记,是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④天气冷过一阵子,现在又热了起来。
“着”、“了”、“过”也可以跟时间副词配搭使用。
例如:
⑤门正开着呢。
⑥“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鲁迅《什么是“讽刺”》)
有些时间副词跟“着”、“了”、“过”互相排斥,用“着”、“了”、“过”而又同时用时间副词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配合。下面的句子有毛病:
*①想想解放前咱们吃的是什么苦?想想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时常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
*②广大农村正在掀起了一个科学种田的新高潮。
例*①“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时常”表示动作屡次发生,两者不相应,应去掉“时常”。例*②“正在”表示动作在进行,“了”表示动作已完成,意思前后矛盾,应去掉“了”。
(三)一般、一样、似的
“一般”、“一样”和“似的”都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组成比况结构,做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表示比喻或说明情况相似,只是“一般”和“似的”多用于书面语,“一样”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例如:
①她的发不甚厚,但黑而有光,柔软而滑,如纯丝一般。
(朱自清《阿河》)
②改霞的思想,象她红润的脸蛋一般健康,她的心地象她的天蓝色的布衫一般纯洁。
(柳青《创业史》)
③炮弹和利箭密得象飞蝗一样。
(姚雪垠《李自成》)
④那是一个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
(鲁迅《铸剑》)
例①作谓语,例②作状语,例③作补语,例④作定语。
四、语气词
附着在句末,有时用在句中,表示说话语气的虚词,叫语气词。语气词念轻声。例如:
①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小波,你睡吧!
(曲波《林海雪原》)
例①的“了”表示陈述语气,例②的“吧”表示祈使语气。这里的“了”和“吧”都是语气词。
语气词根据不同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陈述语气词:
常用的有“的”、“了、“呢(呐)”、“罢了”、“而已”、“啦”等。例如:
①这本书我看过的。
②这本书我看过了。
③星星也能摘得下呢。
④没大病,只是一点感冒罢了。
例①“的”表示本来就看过,含有确实无疑的语气。例②“了”表示本来没有看过,现在看过了。例③“呢”指明事实带有夸张意味。例④“罢了”把事情往小方面说,含有冲淡语气的意味。疑问语气词常用的有“吗”、“吧”、“呢”、“啦”、“啊”、“么”等。例如:
⑤先生,你这真是为我写的吗?
(郭沫若《屈原》)
⑥你是明天走吧?
⑦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⑧白玉山到底上哪去了呢?
(周立波《暴风骤雨》)
例⑤、⑥、⑦是“是非问”,句中不用疑问代词,要求听话人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例⑧是“特指问”,句中有疑问代词“哪”,要求对方作具体回答。
祈使语气词:
常用的有“吧”、“罢”、“呀”、“啊”、“啦”等。例如:
⑨少说一点吧!
⑩别喝生水呀!
例⑨“吧”表示劝阻的语气。例⑩“呀”表示禁止的语气。
感叹语气词:
常用的有“啊”、“啦”等。例如:
⑪他唱得多么雄壮有力啊!
(杨沫《青春之歌》)
⑫我可见到你啦!
使用语气词时,要注意语气词“的”跟结构助词“的”的区别、语气词“了”跟时态助词“了”的区别。语气词“的”附着于句末,去掉它,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表示前面成分是定语的结构助词“的”则附着在句中,不应去掉,去掉,语意就不明确。至于组成“的”字结构的“的”,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不能去掉,否则就不知所云。
例如:
⑧你说的都是很中肯的意见,我是不会忘记的。
第一个“的”是结构助词,组成“的”字结构;第二个“的”是结构助词,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第三个“的”是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词“了”一般附着于句末,去掉它,对语意影响不大。时态助词“了”,只能用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后边,常在句子中间出现,不能去掉,否则也就不能正确表达原意。例如:
④我吃了饭了。
第一个“了”是时态助词,第二个“了”是语气词。
……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