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7

[佳作转载] 泥沼中的跋涉

[复制链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3-1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泥沼中的跋涉
    南朝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以追求新变为价值标准和突出风气,新题材、新形式、新风格不断出现,在并不长的时间内,文学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一切符合当时审美观念的对象,都被搜索来写入文学作品,尤其是山水自然、女性以及男女之情更得到了集中表现,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诗歌经历了正始的强烈、陶诗的平和又趋向绮丽。随着对语言修辞研究成果的运用,不仅诗歌越来越注重技巧,文的骈偶化倾向也明显起来,四六骈文,盛行一时。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中国诗歌在《诗经》《楚辞》时代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往往是比兴手法的媒介或生活衬景、抒情的工具,还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魏晋时的游仙诗写到了山水,玄言诗借山水体悟玄理,都为山水诗的诞生提供了丰实的艺术经验。魏晋以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使得士人不得不选择清高的避世方式,隐逸之风大盛。晋宋时代,江南经济发展,士族地主阶层物质生活优越,在秀美的自然之间过着登临山水的悠闲生活,山水审美意识不断浓厚起来,与此相呼应的是山水绘画理论也应用而生。
    谢灵运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完成了山水诗从玄言诗的脱胎转变,是开创古典诗歌中山水一派的代表。谢灵运出生于士族大家,才学出众,本颇有政治抱负,却卷入权力之争,终死于非命。谢家资产丰厚,因此,谢灵运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都有条件游历览胜。他吟诗记述,每有新诗,总能远近闻名,引人争相模仿。谢灵运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由于当时崇尚绮丽文风,陶渊明只被看作是隐逸诗人,因此对南北朝乃至唐代诗歌的实际影响,明显不及谢灵运,而若论诗歌的艺术境界,谢灵运则未有陶渊明的高度。魏晋诗上承汉代,这之前中国诗歌总体古朴,手法以写意为主,陶渊明是古朴最高境界的最后体现者。在陶渊明那里,无意见山,而自然景物往往内化为他的性情与人格;在谢灵运那里,有意寻景,山水于他则显得外在客观。陶诗无意模山范水,常常淡淡几笔白描,就浑然天成,物我合一,呈 现出自然美态;而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过分追求新奇的语言技巧,不免有雕琢生涩之弊,往往难以到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也算得上是新鲜又精致的佳句,但若就全篇来看还是差些精神,南北朝诗歌因追求声色往往被后人诟病为“有句无篇”,谢灵运就是典型。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是一代新变的首创者。数十年后,对山水诗有所继承的是谢眺,后人将他与谢灵运合称“大小谢”。谢眺在诗的新天地里初试锋芒并有所成就,他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已近唐人风韵。
    二、鲍照与七言诗
    鲍照出生寒微,人生欲望却很强烈,左思也有叹门阀不平之句,但终归隐。鲍照不同,生于贫贱不安于贫贱,羡慕富贵又鄙视富贵,他的抗争与奋斗历程代表了那个时期另一类才俊的遭遇,具有广阔的社会面。鲍照诗、赋、骈文皆不乏名篇,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他创造了七言诗为主的乐府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使诗歌节奏产生了新变化,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是曹丕创七言以来到唐代七言成熟之间的最大贡献者。他的五言古体《拟行路难》表现怀才不遇、磊落不平之气,慷慨悲郁;《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当时十分少见的边塞题材,格调昂扬,铿锵豪迈,有飞动之势,无板滞之感。杜甫《春日忆李白》里有“俊逸鲍参军”之句,就是赞扬李白有鲍照的不群浪漫诗风。
    三、齐梁诗人与永明诗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诗分古体诗与今体诗,后者生发于南朝成熟于唐代。南朝已有了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可见,新体诗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在这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究声律,但讲的是自然声律,而且往往与音乐伴随,直到五言古诗成熟,才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为“不被管弦”的徒歌。脱离了对乐律的依附,诗歌就必然要创造自己的声律。周顒发现了四声,即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同样是声韵学家的沈约将这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文学创造中, 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为“八病”,这种依“四声八病”创作的新体诗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古典诗歌由古体诗向格律诗的转变,经过沈约、谢眺、王融等诗人的不断探索,新体诗较古体诗显得更加工巧华美、严整精练。声律首先在五言诗创作中运用,大致到陈代,五律就基本成熟了,七言的律化主要在唐代完成。由于“声病”的限制和对形式的过分追求,诗歌创作未免产生流弊,但对声律的自觉运用毕竟是一大进步,没有永明体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求,就不会有唐代诗歌的繁荣。
    四、萧氏文学集团与宫体诗
    梁代延续齐,出现不少文学新现象,是南朝文学的鼎盛时期,而说起宫体诗似乎总会让人想到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的确,宫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名声不大好。“宫体”中的“宫”指太子东宫,萧纲为太子时,围绕他形成了影响极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尤其是对女性容貌、举止、情态及生活环境进行描摹的诗,被称为宫体诗。宫体诗源于南朝民歌中的艳情诗,风格柔弱,伤于轻艳,内容上对女性加以审美观照,是当时新变意识的产物,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表现范围,形式上对永明体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探索,对诗歌发展有一定贡献。中国古代儒家文学观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与道德功用,以萧纲的特殊身份应该自觉维护传统道德,而他却倡导对女性及宫闱生活进行描摹,所以从唐代起,宫体诗一直受到世人的严厉批评。
    五、庚信与南文北渐
    庾信的人生经历在南北朝时期十分特殊。前期仕梁,是梁朝文学集团中的主要成员,创作不外乎宫体。42 岁出使西魏,正值梁亡,从此流寓北方,由南入北后,饱尝故国之思,一改绮靡精巧诗风为苍劲悲凉,杜甫称“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在梁朝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经验,在北又经历了沉重的人生苦难,使得庾信的作品“华实相扶,情文兼至”(《四库全书总目》),也使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这也昭示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在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拟咏怀诗》27首,表现乡关之思、故国之恨,有骈文名作《哀江南赋》。
    六、江南歌女与北方汉子的对歌
    尽管门阀士族垄断了文化,但在民间,从来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断人们对生活的歌唱。倒是由于南北政权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南朝、北朝的民歌呈现出迥异的风情与格调。
    南朝民歌大致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映吴楚风情的情歌,基本上是属于城市中的歌,由歌女与中下层文人创作并传唱。南朝民歌与多方面反映现实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大多表现男女情爱,大多以女性的口吻唱出,风格清丽柔弱、哀怨缠绵,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充裕的经济条件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倡导有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其艳情风格对宫体诗产生的影响相当深刻。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南朝民歌最高成就。
    如果说北朝文人创作不及南朝的话,那么北朝的民歌则可以和南朝民歌分庭抗礼。北朝民歌质朴粗犷,豪迈雄壮,这完全是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所致。北方没有南方繁密的植物,曲折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变化,单调之中却显示出严峻、崇高、阔大的表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心胸也随之扩展,性格也变得豪迈粗犷。北朝多为游牧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或敌手的严酷斗争中,形成了彪悍的体魄与尚武的精神。比之南朝城市中的温柔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是大自然中歌,在蓝天白云大草原的广阔空间弥漫成深沉、辽远、悠长的韵致,现代北方蒙古长调民歌大致可见其刚健深沉、清朗爽直的特征。北朝民歌流传数量不多,但内容却较为广泛,《木兰诗》是其杰出的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合称民歌“双璧”。
    纵观魏晋六朝诗歌,诗人可谓前赴仆后继,作诗可谓呕心沥血,但若置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中看,这个时期很显然缺乏顶天立地的领袖人物和元气淋漓的佳作。陶渊明成就虽高,却不在当时的主流之中。为什么这么长的时期这么多的诗人却只能摘句不能寻篇?是动荡不安的政局造成的?还是天下割据天地狭小所致?抑或是天下名士多殇于青壮年?这些似乎都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六朝诗歌会陷于低谷。其实艺术就是艺术,诗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意蕴。刘熙载《艺概》中认为,诗由“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所谓“无法之法,大法也”,即诗由“自然状态”到“自由状态”,必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诗经》与汉乐府是民间歌谣,是诗的自然境界,“楚辞”是天才的表达,属艺术领域的个案,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对文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自觉阶段,诗歌的创作技巧自然会被提到极高的位置,那种雕章琢句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诗的自然美,但却是一种必要的修炼,当技巧被锤炼到炉火纯青成为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时,诗便穿越了黑洞进入了一个光明自由的境界。六朝人注定了要做艰难跋涉的先驱者,而让唐人尽占风流。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灵运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完成了山水诗从玄言诗的脱胎转变,是开创古典诗歌中山水一派的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诗上承汉代,这之前中国诗歌总体古朴,手法以写意为主,陶渊明是古朴最高境界的最后体现者。在陶渊明那里,无意见山,而自然景物往往内化为他的性情与人格;在谢灵运那里,有意寻景,山水于他则显得外在客观。陶诗无意模山范水,常常淡淡几笔白描,就浑然天成,物我合一,呈 现出自然美态;而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过分追求新奇的语言技巧,不免有雕琢生涩之弊,往往难以到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是一代新变的首创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创造了七言诗为主的乐府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使诗歌节奏产生了新变化,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是曹丕创七言以来到唐代七言成熟之间的最大贡献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古典诗歌由古体诗向格律诗的转变,经过沈约、谢眺、王融等诗人的不断探索,新体诗较古体诗显得更加工巧华美、严整精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3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民歌与多方面反映现实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大多表现男女情爱,大多以女性的口吻唱出,风格清丽柔弱、哀怨缠绵,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充裕的经济条件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倡导有直接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629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3-1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携手论坛,共同出彩。感谢老师一路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4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