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8年12月某日,登上临洺镇观音阁,远望聪明山、近观护阁河及附近景色有感而写骚体赋一篇 。
思春秋史源远不断兮,
登临洺观音阁以娱情。
阅四周商业之繁华兮,
古为南北咽喉而有名。
倚聪明山而雄伟兮,
带南易水则总太清。
睹周围大殿之壮观兮,
极目南海似菩萨显灵。 濒环阁河波光耀金兮, 引临洺关旅游业繁荣。
立四层楼于百尺兮,
多善男信女而走红。
观古壁画之大美兮,
瞰水中丽影之浮动。
思当代修缮为景点兮,
投无数义金而圆美梦。
沐孟冬暖阳则舒畅兮,
听佛光寺大钟之长鸣。
传尉迟敬德奉敕修建兮,
历数代佛教业得乎飞逞。
扬雄阁于华夏兮,
尽谦逊而比帝京。
惟燕赵第一境为盛兮,
古韵悠悠乎灿而目明。
敬矣,爱矣!
世代弘扬。
福佑我永年兮,
雄阁以播四方。 感白南金之洺州十景绝句兮, 佛阁灯光之辉接日月之明光。
接千载而兴奋兮,
念众先贤梦飞翔。
接古意以振笔兮,
惬吾心而赋华章。
不负孟冬兴奋登临兮,
去寒气浑身暖而文康。
愿观音阁永远兴盛兮,
佛佑黎元助洺州焜煌!
临洺观音阁 位于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南大街上,阁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烽火台,隋唐时期,观音阁始具规模。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观音阁重修碑记》载:“第建始不知何年,相传唐尉迟敬德曾奉敕重修,而断碑残碣渺然无存。或云元魏之时崇尚佛屠,为其所建欤,未可知也。”清代县志图谱记为鼓楼。观音阁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几经修茸。它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原高三十米,共分四层,底层为南北大街通衢门洞,匾额上横书“燕赵第一境” 。 据传是清道光年间本地贡生王琴堂所书,上层有12个檐角,仰天跃起,形成飞檐,木拱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为河北少有的古建筑。 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观音阁碑记》载:“所载自汉唐以来,临洺为县,旧有十景,佛阁灯光居其一也”。碑文反映了当时每历正月十五夜,佛阁火树银花、热闹非凡、异彩分呈的情景。 观音阁底层供奉铁铸佛像三尊,据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临洺镇观音阁金佛记》碑载:“大明高皇帝平定天下,万民乐业,至孝宗敬皇帝在位改元弘治五月朔日,蒙僧人德晓铸铁佛三尊,迄今一百三十三载”。二层供奉铜铸观音像。令人遗憾的是在1966年文革期间,铜、铁佛像被砸毁,一、二层被拆除,只存底层的门洞和一个太阳楼。 1986年,由当地群众集资,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对观音阁进行了复修。 观音阁,现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高21米,为3层,进深二间,面阔三间,周围环走廊,顶部覆绿色琉璃瓦顶。面北匾额上横书“燕赵第一境”,由当代书法家黄绮先生书写。面南匾额上横书“极目南海” 由当地书法名人李颖书写。在阁的四角增建了月亮、钟、鼓三座角楼,加上原来遗存的太阳楼,共计四座角楼.观音阁,1995年8月,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