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庐美景甲天下
赏析徐少安先生〔双调•折桂令〕咏匡庐
朱梅香(江西)
无论是初春的嫩芽新绿;还是盛夏的凉爽袭人;又是深秋的红叶翩跹;或是腊月的银装素裹。庐山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庐山的美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瑰宝,更是一幅变幻莫测的画卷。漫步山间,青松摇曳生姿,云雾如梦如幻,站在山顶远眺,瀑布映入眼帘,如绸带般飘逸。庐山是大自然的恩赐,让人们感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我们再来看看徐少安老师是如何用如椽大笔描摹庐山的。
〔双调•折桂令〕咏匡庐
作者/徐少安(江西)
端的是天下奇峰,虎啸东林,鹤立青松;云涌群山,鹿鸣书院,牯岭听钟。三叠泉李白诗烹,仙人洞绝句毛公。岁月峥嵘,大浪淘沙,往事尘封。
首句:“端的是天下奇峰,”作者主旨鲜明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将庐山精妙绝伦蔚为奇观,如神似佛直插云天的奇峰异景展现眼前。是啊,远远望去,整座山峰好像一朵闪闪发光的雪莲,不需要任何装饰,如笑如眠,带着紫苍的暮色,静躺在绿阴起伏的大地上。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最完美的奇迹,享誉中外闻名天下。
“虎啸东林,鹤立青松;”作者运笔如风,用典无痕。慧远大师开创的东林寺,有老虎守门,白鹤观天的传说。慧远大师一般不出虎溪,有一天与陶渊明、陆修静聚在庐山东林寺,彼此非常投契,到日落西山意犹未尽,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传来一声虎啸,才如梦初醒,三人大笑而归,遂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
“云涌群山,鹿鸣书院,牯岭听钟。”作者学养深厚极具概括力和浓缩力,将庐山主要风景由点带面呈现出来。站在庐山含鄱口观看,那云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絮、阔如海、白如棉。白鹿书院的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培养出了不少名流俊杰,如朱熹、陆九渊、李燔等。庐山下牯岭古寺林立,有莲花禅院、西林寺,东林寺等。苏东坡那首流传千古的题西林壁,依然在墙上熠熠生辉。东林寺是全世界净土宗的发源地。自然是每日晨钟暮鼓震荡山谷。
“三叠泉李白诗烹,仙人洞绝句毛公。”作者将庐山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诗,从古至今从少到老都耳熟能详。毛主席的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之诗,更是哲理之光处世之道,无人不晓印记在心。
“岁月峥嵘,大浪淘沙,往事尘封。”作者在豹尾荡开一笔,更显小令跌宕起伏余音袅袅。是的,匡庐依旧,游人已老,曾经的鸿鹄之志书生意气,又有几人梦圆愿了。人生犹如庐山之云,看似琼花朵朵,却遥远难及;人生更像庐山之瀑,触如流水清清,却临近难握。人生美丽的过往,只是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似的登山路上的小白点。
庐山古木参天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想要了解她的真实相貌,需历经跋涉,攀援而上,走进她身旁,才能揭开面纱一睹芳容。庐山最迷人之处当是瞬息万变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天河,像是茫茫的大海,又像是巨大的天幕。通过学习徐少安老师〔双调•折桂令〕咏匡庐之曲,有一点点感想分享给大家。
一、人不如山
毛主席登庐山诗中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句子。毛主席这发人深思的一问,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现如今中华民族大部分地区实现了陶渊明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富裕和平没有战争的桃花源境界,可是陶渊明看不见,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也看不到。真是铁打的江山,流水的人,说得一点也不错。
二、人似登山
人们都知道,要步行上庐山,捷径必须途经好汉坡。好汉坡原名叫“莲牯路”。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是一个挑战性极高的登山路径,只有体力和勇气兼备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攀登。人生也是如此,不能半途而废,有时还需避让往来游客,冲云破雾,踏冰履雪,否则无法看到最美的风景,因无限风光在险峰。
三、人梦如山
人生从有记忆,就知道有梦,尤其是长大以后,梦想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有个笑话,一个打豆腐的人,晚上做了很多能发家致富享受荣华的梦,早上醒来还是回到现实中,去作坊继续磨豆腐。因此,人们总结出:“晚上梦里千条路,清晨依然磨豆腐”的谚语。要让梦想成真,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冲破习惯的阻力,更需要点起脚尖努力坚持为自己争取方可。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徐少安老师深得此法,首句:“端的是天下奇峰”,见证了几千年人们对庐山有相看两不厌的情怀。结句:“岁月峥嵘,大浪淘沙,往事尘封。”更是言尽而意无穷。徐少安老师本是写评论的行家里手,字字说出了他人作品的精髓;句句刺到了初学曲者的膏肓,让人受益匪浅,醍醐灌顶。徐少安老师这首〔双调•折桂令〕咏匡庐之曲,让人见识到匡庐美景甲天下是当之无愧名符其实的,并且是深爱炎黄子孙爱戴的旅游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