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画竹诗 郑板桥是一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抒情真率,明白流畅,多描写民间疾苦与社会黑暗。所画兰、竹为世所重;书法由隶体秀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 为“杨州八怪” 之一。 其作画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其《题竹石画二首》抒发了自己的志节和胸怀,是其画竹诗中的代表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枝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 郑板桥是位艺术奇才,诗、书、画号称“三绝”, 尤精于书画。他画品超卓,特擅竹、兰、石,其人品亦如画品,平生狂放不羁,他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借竹以展怀抱。 第一首以“咬” 字起笔,落笔不俗,“不放松” 刻画出竹的坚韧,志节的坚定。竹的生命力极强,即使是在岩缝中也能扎根生长,表现出诗人对绝尘去俗、不畏艰险的独立人格的肯定。后两句写竹挺立于风雪之中,虽经千磨万击,依然坚劲,卓然独立,不随风倒。 第二首竹石并写,竹与石常在板桥画中画出它们具有坚实质朴,不媚时俗的气质,故云“两相宜。“群卉群芳” 不能与竹石相比并,它们不是同类,故“尽弃之” ,表现了诗人不媚俗的秉性。竹与石四季不变,本性不移,竹不因秋风霜雪而凋枯,石不因暑气而变色,尤其是在冬雪之中,“群卉群芳” 凋败之时,其傲骨清风更为突显,这是一种铮铮铁骨之美,也是诗人所赞扬的人生境界。板桥虽因赈济灾民得罪豪绅而去官,这是政治的不幸,但却是艺术的幸运。其爱民的本色不变,其傲骨仍存。 (教学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