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22

[佳作转载] 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

[复制链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8 09:33 编辑

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
作者/张宏生
    姚贾并称,并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标志,大约始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其卷六云:“姚合贾岛为诗友,作诗皆好苦吟,又皆善五律,故齐名,号姚贾。”而在此之前,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辨》中,为论述江湖诗派的诗歌渊源,也以姚贾并称。可见,这一事实为不少批评家所承认。然而,有关这一流派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姚贾之间的关系,姚贾诗风的异同,姚贾与后世诗风的关系等,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因而,还有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必要。        一、姚贾之间的关系   
    关于姚贾之间的关系,很久以前即有一种说法,认为姚诗学贾。如元初的方回在其《瀛奎律髓》卷二十朱庆余《早梅》诗评云:“姚合、李洞、方干而下,贾岛之派也。”明代的杨慎在其《升庵诗话》卷十一《晚唐两诗派》条中也有此说,今人亦颇有沿袭者。但这种说法却与历史实际有所不合。姚贾为同时代人,姚(775?一555?)略长于贾(779一843)。考姚贾之交游,始于元和十二年(817)左右,时姚合任武功主簿,曾数次招贾至县斋会聚,贾写有《寄武功姚主簿》一诗(《全唐诗》卷五七二。凡本文所引唐代诗人之作品,皆出自《全唐诗》,以下仅注卷数),专记此事。诗中说:“居枕江沱北,情悬渭曲西。数宵曾梦见,几度得书披。……静棋功奥妙,闲作韵清凄。……”可见贾对姚的感情以及对姚诗歌的评价。其后,姚贾屡有交游。如长庆元年(821)姚合任万年县尉时,贾岛曾与朱庆余、顾非熊、厉玄、无可等宿于姚合宅,贾岛作有《酬姚少府》(卷五七二)、《重酬姚少府》(卷五七一)等诗,前诗云:“枯稿彰清镜,屏愚友道书。刊文非不朽,君子自相于。”后诗云:“百篇见删罢,一命磋未及。沧浪愚将还,知音激所习。”长庆三年(823),贾岛作《升道精舍南台对月寄姚合》(卷五七二),有云:“相思聊怅望,润气遍衣初。”大和八年(834),贾岛赴金州渴刺史姚合,合旋改任杭州刺史,贾作《送姚杭州》(卷五七三)一诗送之,有云:“诗异石门思,涛来向越迎。”开成元年侣36),姚合自杭州返京,贾岛作《喜姚郎中自杭州回》(卷五七二)一诗迎之,有云:“一披江上作,三起月中吟。东省期司谏,云门悔不寻。”此外,贾岛还有一些与姚合交游的诗,年代已不可考。如《酬姚合校书》(卷五七三)有云:“因贫行道远,得见旧交游。美酒易倾尽,好诗难卒酬。”《黎阳寄姚合》(卷五七四)有云:“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从以上作品中可以看出,贾岛对姚合的感情既深,对其诗歌的评价亦高,所谓“百篇见删”云云,或者贾岛出于某种考虑,还曾请姚合为其删诗,也未可知。   
    下面,再看看姚合对贾岛的看法。在姚合的诗歌中,涉及与贾岛交游的作品有十三首。如《送贾岛及钟浑》(卷四九六)云:‘旧日攻诗亦自强,年年供应在名场。春风骚路归何处?紫阁山边是草堂。”《别贾岛》(卷四九六)云:“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寄贾岛)(卷四九七)云:“狂发吟如哭,愁来坐似禅。新诗有几首,旋被世人传。”《寄贾岛时任普州司仓》(卷四九七)云:“吟寒齿应落,才峭名自垂:地远山重叠,难传相忆词。”《寄贾岛》、卷四九七)云:“家贫唯我并,诗好复谁知?”《洛下会寄贾岛》(卷四九七)云:“洛下攻诗客,相逢总是吟。……忆君难就寝,烛灭复星沉。”《寄贾岛》(卷四九七)云:“疏拙只如此,此身谁与同。……赖君时访宿,不避北山风。”《喜贾岛至》(卷五百一)云:“布囊悬赛驴,千里到贫居。饮酒谁堪伴?留诗自与书。”《喜贾岛雨中访宿》卷五百一)云:“雨里难逢客,闲吟不复眠。……终须携手去,沧海掉鱼船。”《哭贾岛二首》(卷五百二)之一云:“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之二云:“从今旧诗卷,人觅写应争。”也是既重其人,亦重其诗,笔端充满感情。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单纯说姚学贾是不够准确的。首先,根据现有资料,姚贾的结交在元和十二年(817)左右,其时,姚合任武功主簿,所作《武功县作三十首》,颇有盛名,标志着他的主导风格已经形成。而此时贾岛方事干褐,声名未著。其次,在二人后来的交往中,总的说来,他们对彼此的诗歌艺术是互相推重的。况且,唐代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李益为清奇雅正主,姚合为入室,贾岛仅为升堂,可见唐人也并不一定以为贾岛的地位比姚合高。因此,在姚贾的关系上,与其说姚学贾,不如说二人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更恰当些。         
    二、姚贾诗风的异同   
    明确了姚贾之间的关系,便可以进一步探讨二人诗风之异同。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姚贾之间有着鲜明的共同特色,这就是他们的诗多描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注重对主观感受的抒发,推崇苦吟,重视对字句的锤炼,多用而且善用五言律体。   
    众所周知,盛唐之诗境界高远,气象雄浑.是对那个壮阔的时代的形象反映。沿至大历,盛极求变,诗歌创作遂偏于琐细一路,上述姚贾之诗的特色正是这一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如下面几首诗:
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岁月辞山久,秋霖入夜多。

鸟从井口出,人自洛阳过。卜扮杖觅闲望,田家未剪禾。
——贾岛《原上秋居》(卷五七二)

闻道船中病,似忧亲弟兄。信来从水路,身去到柴城。

久别长须鬓,相思书姓名。忽然消息绝,频梦却还京。
一一贾岛《寄李存穆》(卷五七二)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寒卿。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姚合《闲居晚夏》(卷四九八)

宫殿半山上,人家向下居。古厅眠易魔,乙吏语多虚。

雨水浇荒竹,溪沙拥废渠。圣朝收外府,皆是九天除。
——姚合《书县垂旧厅》(卷五百)

    描写日常生活很具体,刻画内心世界很细腻,语言亦复精强,颇见锤炼之功。这种情形,原是大历诗人以迄张(籍)、王(建)、元(棋)、白(居易)等人总的发展趋势中所具有的,因此,姚贾所表现的,既是个人特色,也兼具时代特色。   
    然而姚贾诗在内涵、体式以及创作方法上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意象的选择和风格的表现上,却又很有不同。贾岛的诗歌,往往喜欢表现一些人们不大注意却有些希罕,幽僻乃至怪奇的意象。如《题长江厅》(卷五七二)云:“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寄贺兰朋吉》(卷五七二)云:“野菜连寒水,枯株簇古坟。”《访李甘原居》(卷五七二)云:“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寄胡遇》(卷五七三)云:“萤从枯树出,蛋入破阶藏。”《暮过山村》(卷五七三)云:.性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卷五七三)云:“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咫。”《雪晴晚望》(卷五七三)云:“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这些频频出现的意象,除了反映出贾岛特定的生活形态外,也使他的诗歌风格显得瘦劲险急,生涩拗峭。举一首全篇之作,或许能把这一点看得更清楚。《泥阳馆》(卷五七二、云:“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一空城寒雨来一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   
    类似的情形在姚合的诗中也存在。如《题山寺》(卷四九九)云:“古塔虫蛇善,阴廊鸟雀痴。”《题宣义池亭》(卷四九九)云:“苔文翻古篆,石色学秋天。”不过,这种状况在姚合的作品中却不占主流。与贾岛相比,姚合作品中所表现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在这一方面,著名的《武功县作三十首》(卷四九八)便是最突出的代表。如第一首有云:“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第四首有云:“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第十六首有云:“引水远通涧,叠山高过城。”第十九首有云:“夜犬因风吠,邻鸡带雨鸣。”“第二十首有云:“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第二十一首有云:“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第二十八首有云:“叠阶溪石静,烧竹灶烟轻。”诗中的字句及其构成的意象都是常见的,但在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手中,却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形态及其感情特征。一般说来,两位诗人齐名并能形成被后人认可的诗歌流派,最主要的是他们应该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诗风。但从整体上看,姚贾二人的诗风的主体却是互相区别的。那么,这是么么原因呢?   
    姚贾二人都有着非常认真的创作态度,“苦吟”一类的自我评价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诗歌中。如贾岛《雨夜同厉玄怀皇甫荀》(卷五七二,云:“沟西吟苦客,中夕话兼思。”《秋暮》(卷五七二少云:“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姚合《闲居晚夏》(卷四九八)云:“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闲居》(卷四九八,云:二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因此,尽管二人的诗风一险急幽僻,一平和闲易,但都是刻苦推敲的结果。贾岛因创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表现出的痴迷状态,以及他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一联所作的注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园秋”,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姚合苦吟的轶事虽然不多,但从其作品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来。象上举“苔文翻古篆,石色学秋天”、“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诸句,在动词的使用上,显然下了苦功(本来,善用动词是古今诗人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另外一些诗也是如此。如《送郑尚书赴兴元》(卷四九六)云:“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寄安陆友人》(卷四九七)云:“烟束远山碧,霞敬落照红。”《题河上亭》(卷四九九,云:“杯里移墙影,琴中有浪声。”《过不疑上人院》(卷五百)云:“帘冷连松影,苔深减履声。”   
    姚贾作诗的苦吟态度大体相同,已如上述。同时,他们的作品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有着一致性.即以刻苦推敲的手段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日:诗家虽率意,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贾岛云:‘竹笼抬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又若温庭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注重所描写对象的直观性,使作品的内涵不被语言障碍所掩盖。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自然平淡。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在梅尧臣看来,姚贾的有关作品都是做得好的和比较好的。确实,即使是贾岛的那些通过刻苦推敲而写得险急幽僻的作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形象的直观性和对于一般读者的可读性,而不象对他有着很大影响的韩愈那样,有些诗作由于在艺术上的过分追求而显得晦涩难懂。人们的才情不同,个性不同,对生活的兴趣和观察点不同,因而导致诗风不同,这原是十分自然的。姚贾的独特性在于,他们通过苦吟推敲的创作方式,使得原本不同的诗风达到了另一层次的同一性。这或许正是姚贾齐名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得到后世许多诗人推崇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晚唐五代对姚贾的接受   
    姚贾诗之异同及其成就已如上述,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在晚唐五代,他们的诗风更得到了诗坛上不少作家的学习和推崇。   
    李嘉言先生在其《长江集新校》之附录五《贾岛诗之渊源及其影响》中,根据方岳《深雪偶谈》、杨慎《升庵诗话》、谢棒《四溟诗话》、辛文房《唐才子传努计有功《唐诗纪事》、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等资料,认为晚唐学贾岛者计有二十二人。他们是:马戴、周贺、张枯、刘得仁、方干、李频、张乔、郑谷、林宽、张滨、姚合、顾非熊、喻亮、许棠、唐求、李洞、司空图、尚颜、曹松、于邺、裴说、李中。这一概括,除了把姚合列于其中值得商榷外,2大体如实。正如《蔡宽夫诗话》所总结的:“唐末五代,流俗以诗自名者,多好妄立格法,……大抵皆宗贾岛辈,谓之贾岛格。”其中比较突出的如李洞,由于尊崇贾岛,竟铸其铜像,事之如神。3其诗也深得贾岛神髓。如《维摩畅林居》(卷七二一)云:“诸方游几腊,五夏五峰销。越讲迎骑象,蕃斋忏射雕。冷笨和雪倚,朽栋带云烧。从此西林老,瞥然三万朝。”意象奇特,语言生新,笔力孤峭,正是长江法乳。应该指出的是,上举诸人,也颇有学姚合的。如周贺原是和尚,法名清塞,后由于作诗受到姚合的赏识,因而还俗。又如李频因推崇姚诗,曾不远万里来向姚合请教。(《唐诗纪事》卷六十)方干有《上杭州姚郎中》(卷六五〇)一诗,云:“能除疾虞似良医,一郡乡风当日移。身贵久离行乐伴,才高独作后人师。春游下马皆成宴,吏散看山即有诗。借问公方与文道,而今中夏更传谁。”又《哭秘书姚少监》(卷六五〇)云:“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族。”可见他在当时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以上所谓学贾者,往往同时也学姚。从这个角度来看,寻求风格的单一性往往是做不到的。如周贺《春喜友人至山舍》云:“鸟鸣春日晓,喜见竹门开。路自高岩出,人骑瘦马来。折花林影动,移石涧声回。更欲留深语,重城暮色催。”(卷五〇三)是贾门撰力。(颈联即直接从贾氏“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化出)又《赠李主簿》云:“税时兼主印,每日得闲稀。对酒妨科吏,为官亦典衣。案迟吟坐待,宅近步行归。见说论诗道,应愁判是非”(卷五〇三)则具姚氏风格。在贾岛的作品中,赠姚之诗有极似姚者,已为方回所指出。4可见,这一现象也是渊源有自。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李怀民的《中晚唐诗人主客图》来具体加以说明。   
    《中晚唐诗人主客图》根据张泊《项斯诗集序》、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的说法,将中晚唐诗分为两派,一派学贾岛,一派学张籍。5李氏的划分,有一点很独特的地方,即把一些传统上认为是学贾岛的人,归入张籍派中,如司空图、姚合、顾非熊、刘得仁等。将姚合诸人归入张籍一派,是李怀民在对诗史的理解上超越以往之处。这说明,他充分认识到了姚合与贾岛诗凤的不尽相同。因而,在梳理中晚庸的诗歌发展时,偏重于从歧异的方面去考察,确实有见。   
    然而,姚贾两家的诗风本来就有互相渗透、互相沟通之处,晚唐五代诗人对他们的接受,往往也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来看待的。因此,如果一定要作为两派,落到实处,就会碰到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李怀民并未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实事求是地将其列举出来。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谈到这一派诗人的代表作时,却要用另一派诗人的风格去加以说明。其中,尤以论述贾岛一派时,最为明显。如郑谷《别同志》云:“相看临野水,独自上孤舟。”李评:“淡语深情,味之无尽,似水部派。”全篇的如贾岛《早春题友人湖上新居二首》之一云:“近得云中路,门长侵早开。到时犹有雪,行处已无苔。劝酒客初醉,留茶僧未来。每逢晴暖日,惟见乞花栽。”李评:“近文昌。”之二云:“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餐后出,多是夜深归。开筐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李评:“近王仲初、姚武功。”6又如方干《送相里烛》云:“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李评:“一气如话,略似水部派。”又如无可《送李骑曹之武宁》云:“一岁一归宁,凉天数骑有乳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纵猎旗风卷,听茄帐月生。新鸿引寒色,回日满京城。”李评:“又近水部派。”这种情形,一看便知,无庸赘言。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或许还是二派的互相渗透和互相沟通。无可《书马如文石门居》有云:“野果谁来拾?山禽独卧听。”二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姚贾的名句:“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竹笼抬山果,瓦瓶担石泉”。这似乎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综合,尽管没有文献学上的证据。另外,方干《新正》有云:“每见新正雪,长思故国春。”李评:“此等与水部派是一是二。”正是看到了此联外表平易内里奇峭的特点一再如无可的两首诗,《冬晚姚谏议宅会送元续上人归南山》云:“禅客诗家见,凝寒忽告还。分题回谏笔,留渴在商关。盘径缘高雪,闲房在半山。自知糜鹿性,亦欲离人间。”《送契公自桂阳赴南海》云:“南行登岭首,与俗洗烦埃。馨罢孤舟发,禅移积瘴开。中餐湘鸟下,朝讲海人来。莫便将经卷,炎方去不回。”李评前首云:“又是一首水部诗,却是贾门撰力。”评后首云:“亦近水部,却是贾氏口吻。”李怀民毕竟是一个行家,因此他能凭借自己敏锐的艺术味觉,感受到这两首诗的内涵并不单纯。但是他对这种情形所作的解释却不见得正确。如于邺《客中》云:“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李评:此贾派之近张者)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李评:“他人泛作晚唐调,不知实贾氏之变格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李氏由于拘执于两派之说,因而不免把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归纳得过于简单。在我们看来,象于邺这种诗,与其说是贾派之变格,不如说是对两派诗风的兼容并蓄,作为一个创作、理论兼长的批评家,李怀民能够发现两种风格互相融铸的现象,可惜,他却还没有作出使我们满意的解释。   
    其实,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贾岛、张籍二派虽有一定的区别,但相同之处亦复不少。贾派追求幽奇生涩,思僻力狠,但生活中可以入诗的事料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并不容易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适应这种风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此派中这一风格的作品也不占多数。在更多的情况下,倒是张籍一派的诗风占主导地位。因为,用经过锤炼的语言,去表达一些人们虽然熟悉但却往往忽略的境界,是更为契合人们的创作心理的。李怀民关于张籍一派的划分如下:
    由此可知,姚合仅被列入“升堂”,而且,位置排在最下面,可见李氏对姚合地位的看法。然而从诗史发展的角度看,按照李怀民为此派规定的风格标准,其余诸人实际上很难比得上姚合。张籍虽有盛名于时,但他主要是在乐府诗的创作上受到推崇,7五言律诗的成就反而为其所掩。况且,从年辈上看,张籍和姚合也很难说有这种关系。张籍大约生于公元76年,卒于公元829年(还有生干767、768、772.卒于529等说);姚合大约生于公元775年,卒于公元85年,可以说是同龄人。姚合于元和十一年(816)前后任武功县主簿.作有《武功县作三十首》:有名于时,世称“姚武功”,而张籍在诗坛上成名大致上也在此前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认为姚合是此派之“主”,也不为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为.凡是李氏所云贾派中有张之风者,即可以视为是对姚合的学习。晚唐五代的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的创作是笼罩在姚贾诗风之中的。
    顺便应该提到的是,正如宋代孙仅在《读杜工部诗集序》一文中所指出的,中唐以后,杜甫之诗支而为六家,其中“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8而对于晚唐五代的接受者来说,这种风格后面所蕴含的时代内容,无疑更能同杜甫的诗歌精神互相呼应。如崔涂的两首诗,《秋夕与友话别》云“怀君非一夕,此夕倍堪悲。华发犹漂泊,沧州又别离。冷禽栖不定,衰叶堕无时。况值干戈隔,相逢未可期。”又《旅舍别故人》云:“一日又欲暮,一年春又残。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山尽路犹险,雨余春尚寒。那堪试回首,烽火到长安。”许印芳评前首云:“层层转进,如此方无肤浅平直之病。三、四用意在‘犹,字、‘又’字,五句总承飘泊、别离而言.乃束上也。晓岚但解为比飘泊(按纪评;‘五以比飘泊’),谬矣。六句转进老病一层,七句又转进干戈一层,亦非直接之笔。”何义门评后首云:“第三反呼末句,盖指甘露事也五六极言老病难行,却无奈时事如此,不得不别也。用笔甚曲折。”9涉及立意字句、章法,可见其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成就。令人感兴趣的是,二诗的尾联都颇有杜诗意味,这或许并不是偶然的。晚唐五代是一个社会大动乱时期,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们篙目时艰,忧伤国事,当然易与杜甫产生共鸣,而这一点,却是姚贾所少有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晚唐五代对姚贾诗风的接受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在某些方面带有时代的特点。   
    四、南宋诗坛上的姚贾诗风   
    在宋代诗坛上,姚贾诗派也曾得到较为热烈的呼应。如宋初有所谓“晚唐体”,即九僧、寇准、林通、潘间、魏野诸人诗风,多半是其法乳。方回在其《桐江续集》卷三十二《送罗寿可序》中曾指出:“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10、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11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势极盛。”贺裳《载酒园诗话》之“余靖”条也曾指出:“宋初多学贾岛、姚合。但此时系两个朝代交替不久,姚贾诗风的流行尚可说是对晚唐五代的沿袭。12一直要到南宋江湖诗派登上诗坛,姚贾诗风才真正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   
    江湖诗派是一个兴起于十三世纪前期、以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它肇始于“四灵”,终结于刘克庄,风行诗坛计五、六十年。南宋中叶,一直统治诗坛的江西诗风愈益露出弊端,江湖诗派及时打出学习晚唐、主要是姚贾诗风的旗帜,以矫江西末流拙率乃至粗鄙之失,一时为诗坛带来了新鲜的风貌。关于江湖诗派和姚贾的关系,当时的批评家已有论述。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秋江烟草》丁悄跋云:“(张奕)专意于诗,每以贾岛、姚合为法,所著仅成轶。清深闲雅,宛有唐人风致。”胡仲参《竹庄小稿•题雪舟、云心二友吟卷》云:“君诗何所似?绝似晚唐诗。写出春云状,融成白雪词。百篇多态度,二妙一襟期。”二妙即指姚贾。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瓜圃集序》云:“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余诗亦然……。”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云:“水心之门,赵师秀紫芝、徐照道晖、巩致中、翁卷灵舒,工为唐律,专以贾岛、姚合为法,其徒尊为四灵,翁然仿之,有八俊之目。”方回《派奎律髓》卷二十翁卷《道上人房老梅》评云:“乾、淳以来,尤、杨、范、陆为四大诗家,于是始降而为江湖之诗。叶水心以文为一时宗,自不工诗,而永嘉四灵从其说,改学晚唐、诗宗贾岛、姚合。凡岛、合同时渐染者,皆阴得取摘用,骤名于时……。”如赵师秀曾选姚贾作品为《二妙集》,又选有《众妙集》,亦多为姚贾诗派中人。赵师秀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为四灵之首,是江湖诗派的前驱,他的这一审美取向显然并不能够仅仅理解为个人嗜好,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这些选本当然对当时的诗坛风气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江湖诗人对姚贾一派的接受,最直接地表现在对某些字法和句法的学习和模仿。如下面这些例子,唐宋对比,就都很明显。   
    潇水添湘阔,唐碑入宋稀。一一赵师秀《清苑斋诗集•送徐道晖游湘水》   
    连浦一程兼汁宋,夹堤千柳杂唐隋。-一姚合《题永城骚》(卷四九九)   
    吴山侵越众,隋柳入唐疏。一一贾岛《送朱可久归越中》(卷五七二)   
    竹里怪禽啼似鬼,道旁枯木祭为神。一一赵师秀《清苑斋诗集•十里》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贾岛《暮过山村》(卷五七三)   
    亦知远役能添老,无奈高眠不救贫。——赵师秀《清苑斋诗集.十里》   
    行路非不厌,其奈饥与寒。——裴说《旋中作》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清苑斋诗集•约客》   
    宿客不来过半夜,独闻山雨到来时。——贾岛《宿杜家亭子》   
    蛰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徐照《芳兰轩集》卷上《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   
    萤从枯树出,蛋入破阶藏。——贾岛《寄胡遇》(卷五七三)   
    移松连娇土,买石带溪苔。——翁卷《苇碧轩诗集•幽居》   
    移花兼操至,买石得云饶。一一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四(卷四九八)   
    一夜西风急,千山落叶深。一一罗与之《雪坡小稿》卷二《一夜》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一一无可《秋寄从兄贾岛》(卷八一三)   
    另外,《诗人玉屑》卷十九也记载道:“天乐(赵师秀)……《赠孔道士》诗云:‘生来还姓孔,何不带儒冠?’用姚合语也。(姚合《赠傅山人》云:‘悲君还姓傅,独不梦高宗。’)《宝冠寺》云:‘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用于武陵语也。(武陵《赠王隐人》云:‘飞来南浦水,半是华山云。’)(瓜庐诗》云:‘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亦用姚合语也。(姚合《送宋慎言》云:‘骤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此类甚多,姑举一二。”由此可见,江湖诗派确是有意识的学习。总的看来,一部分作家的这种学习尚是因袭多,创造少,不过,有些作品较之前人仍有所发展。如赵师秀“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一联,写得空灵蕴藉,形象生动,引人遐思。比较起来,于邺的“飞来南浦水,半一纂华山云”一联,虽也有某种暗示,但“南浦”是一个传统意象,用在这里,显然不能启发读者很好地联想当前的情境。另外,“华山云”显得太宽泛,不如“洞中云”那样给人以具体而深远的感觉。赵师秀的另一联诗“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也超过了他所师承的“释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二句、因为,前者写出了江南春天山野的典型特征,富有形象性,而后者则仅是一般的叙述,显得过于直白。应该说,江湖诗派中有不少入的作品都能象这样具有胜蓝之誉。这反映出,作为一个把“因狭出奇”当作重要的艺术追求之一的诗歌流派,他们还是颇为重视通过精思达到超越的。就一个大部分成员的才气都并不大的群体而言,这种做法无疑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字法和句法上下功夫,力求有所创新,实际上体现了江湖诗派在对待创作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上与姚贾诗派的认同。四灵之一的徐现曾代表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这个群体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犊,汗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这可以说是江湖诗派的一条重要的理论纲领。所以,为了达到“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的目的,江湖诗人也每与他们所师承的对象一样,表现出一种刻苦的精神,因而“苦吟”二字常出现在他们的诗中。如张弋《秋江烟草•豫章别紫芝》云:“吟苦事俱废,拙深贫未除。”薛蜗《云泉诗•冬.召日野步》云:“幽人拄杖移时立,句句诗中是苦吟。”胡仲弓《苇航漫游稿》卷二《寄西涧叶侍郎》云:“形役犹甘分,肠枯费苦吟。”胡仲参《竹庄小稿•偶得》云:“赤脚知吟苦,时将山茗煎。”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所记载的赵师秀的推敲的故事,是对这一点的形象说明:“赵天乐《冷泉夜坐》诗云:‘楼钟晴更响,池水夜如深。’后改‘更,为‘听’改‘如’,为‘观’。《病起》诗云:‘朝客偶知承送药,野僧相保为持经。’后改‘承’,作‘亲’,改‘为’作‘密’,二联改此四字,精神顿异,真如光弼入子仪军矣。”修改后字句的形象可感,意境的生动准确,都能说明这种创作方法所取得的成功。    在整体风格上,江湖诗人的创作也颇能看出与姚贾一派的渊源。如下面诸诗:
晓荷承坠露,晚的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

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
——葛天民《无怀小集•夏日》

冲雨入穷山,山民犹闭关。桔垂茅屋畔,梅映竹篱间。

奇石依林立,清泉绕舍弯。吾思隐兹地,凝立未知还。
——徐文卿《雨后到南山村家》

骨法枯闲甚,惟堪作隐君。山行忘路脉,夜坐认天文。

字瘦偏题石,诗寒半说云。近来仍喜骏,闲事不曾闻。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北山作》

疏领乱见星,危坐冷无灯。索句瓮先白,飨蔬貌欲青。

栖禽翻麓雪,堕栗破溪冰。昨夜中峰顶,同看海日升。
一一刘养源《夜访侃直翁》

    就一个社会地位不高,需要以诗歌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的群体而言,这些诗写出了他们的生活形态和个人感受,而在表现上,则纤巧琐细,语言清新,平中见奇,很有锤炼的功夫。江湖诗派多喜欢进行形式上的追求,这一特色从上面诸诗中大略可见。难能可贵的是,不少诗人并没有因为追求个别句律的精彩而割裂文义,造成全篇的不完整,而这本是这一类风格的作品容易犯的毛病。   
    晚唐五代对姚贾诗风的学习,既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又反映了诗坛上某些个体独特的审美追求。不过,从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来看,他们对姚贾诗风的嗜好和推阐,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而整个诗坛上缺乏自觉的群体意识。江湖诗派则不然。一方面,在这个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看到明确的诗风导向。如被时人誉为“气貌老成闻见熟,江湖指作定南针”的钱塘书商陈起,以其偏嗜晚唐的审美观为同时许多江湖诗人选诗、刊诗,就影响了一时风气。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也每以特定的诗法去奖掖、提拔后进。另一方面,在创作中,群体活动非常突出,尤其是表现在当时非常盛行的社集之中。《瓜庐诗》附录所载王绰《薛瓜庐墓志铭》曾记载道:“永嘉之作唐诗者,首四灵。继灵之后,则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者。作而鼓舞倡率,从容指论,则又有瓜庐隐君薛景石者焉。诸家嗜吟如吠炙,每有文会,景石必高下品评之,日某章贤于某若干,某句未圆,某字未安。诸家首肯而意惬,退而竞劝:‘语不到惊人不止’。”讲究句圆字安,都是姚贾一派的习气;提倡讨论批评,也有助于提高诗艺。以薛景石为首的这群江湖诗人的结社活动,作为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学习姚贾诗风的规模和程度。这一点,晚唐五代还不曾达到,江湖诗派创作成就的主要方面,或许可以从此窥入。   
    五、余论   
    中唐时期,诗坛上流派竞出,风格众多,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一事实已为人们所熟知,无庸多说。但是,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强调的是彼此在风格上的独占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互相的融合。其实,不少有成就的诗人都并不排斥异己的风格。不仅不排斥,而且还有意识地进行兼容和吸收。比如贾岛,也曾和当时不少著名诗人如韩愈、孟郊、张籍、姚合.柳宗元等有着较为密切的交往,如其《携新文诣张谱韩愈途中成》(卷五七一)有云:“袖有新诗成,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张籍和韩愈的诗歌风格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贾岛的这首干渴诗能够得到二人的共同欣赏,或者说,贾岛能够将同一首诗写给两个诗风不同的人,求其赏识,是否也就意味着他们两人本来就有可以沟通的审美情趣?因而也就说明,在一首诗里,兼容两种不同风格是可能的。韩愈对贾岛的评价或许最能说明这一点。其《送无本师归范阳》云:“狂词肆涝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卷三四〇)认为幽僻的意象,刻苦的精思,以及平淡的语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分析无疑是精辟的。因此,我们可说,贾岛独特风格的形成,乃是他善于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看,姚贾能够形成一个诗派;并不在于他们本身的完全一致性,而在于他们为同时以及后世诗人提供了兼容的可能性,事实上,他们本身就是两种风格的兼容并达到某种同一性的典范。了解了这一点,或许对文学现象的丰富和复杂性能够得到更为明确的认识。   
    另外,姚贾一派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一长久的魅力也令人感到兴趣。考察中国诗歌的发展,儿乎没有哪一个流派能够象姚贾一洋,在后世得到如此长期的、不间断的呼应,甚至能够形成某种思潮。这里,首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姚贾一派得到后人接受均本质是什么?对此,如果我们尊重文学本身的客观性的话,就应该承认,这一流派在形式上的追求给后人的启发很大。我们知道,文学应该以客观世界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但是,客观世界中能够入诗的事料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作家们如果希望有所创造,住往需要从形式上寻找突破。苏珊•朗格在《写作本身:论罗兰•巴尔特》一文中曾经指出:“形式主义的气质正是许多在知识超饱祖时代进行思索的才智之士共同具有的一种敏感性。”从六朝开始,许多诗人就特别注重将形式美与自然美加以结合。发展到姚贾的时代,近体诗已经完全成熟,而且,诗坛上曾出现过王、孟、李、杜等著名作家其成就固然不可企及,其影响更是方兴未艾。这样一种特定的状况,加上姚贾一派诗人在社会生活上大都远离政治中心,因此,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势必在形式上进行尽可能完美的追求。再者,历史地看,姚贾的追随和学习者,大多才气不大。事实上,在文学史上,才气过人者毕竟是少数。大量的作家以中人之材,而又希望达到一定的创作成就,则走姚贾一路,通过刻苦磨练、精心推敲,来显示自己的长处,较为可行。尤其是,要能够把常见的情景,用看似平常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韵味,这非要下精思的功夫。这种创作方法,可以为更多的人打开诗歌艺术的殿堂,尽管在一些平庸者手中也会有着有句无篇、意境狭窄之类的弊病。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654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送贾岛及钟浑
旧日攻诗亦自强,年年供应在名场。
春风骚路归何处?紫阁山边是草堂。
别贾岛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
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寄贾岛
狂发吟如哭,愁来坐似禅。
新诗有几首,旋被世人传。
寄贾岛时任普州司仓
吟寒齿应落,才峭名自垂。
地远山重叠,难传相忆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姚贾的关系上,与其说姚学贾,不如说二人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更恰当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贾之间有着鲜明的共同特色,这就是他们的诗多描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注重对主观感受的抒发,推崇苦吟,重视对字句的锤炼,多用而且善用五言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岛的诗歌,往往喜欢表现一些人们不大注意却有些希罕,幽僻乃至怪奇的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泥阳馆
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
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
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诗人齐名并能形成被后人认可的诗歌流派,最主要的是他们应该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诗风。但从整体上看,姚贾二人的诗风的主体却是互相区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注重所描写对象的直观性,使作品的内涵不被语言障碍所掩盖。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自然平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贾的独特性在于,他们通过苦吟推敲的创作方式,使得原本不同的诗风达到了另一层次的同一性。这或许正是姚贾齐名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得到后世许多诗人推崇的根本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7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