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2 22:00 编辑
唐顺之诗词 唐顺之(又名唐顺,六书作者)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 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唐顺之的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标榜秦汉,赞同"文必秦汉,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察觉七子诗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袭、模拟古人,故作诘屈之语。于是抛弃旧见,公开对七子拟古主义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顺之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要师法唐、宋而"卒归于自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并以"未尝较声律、雕文句"的陶渊明与"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的沈约加以比较。说前者的作品为"第一等好诗",指斥后者之作"不免为下格"。唐顺之上述见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门知县书》中,较全面表露出来,其反七子模拟、剽窃倾向异常鲜明、激烈,呼吁文章应"如谚语开口见喉咙者"。唐顺之的文章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如《信陵君救赵论》,立足于社稷,批驳以私义救人。"词严义正"、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对席论辩,一气呵成而结构谨严。《明史》说唐顺之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就此文来看,不为过誉。他的记叙散文《竹溪记》,本应约为园写记,而着眼于园名的由来,赞扬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谐于俗"的品德。文笔清新流畅,别具一格,立意新颖。唐顺之其他记叙散文,大多有叙有议。往往叙中择其一点,引申开来,情思遐飞而哲理蕴其中,自然浑厚而畅达豁然。如《西峪草堂记》、《书秦风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记》等,皆能看出此种特色。唐顺之还没有完全摆脱复古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师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还有八股文作法的影响,此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顺之等唐宋派为后来撼动后七子文坛统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点开拓作用。当然,唐宋派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不能相容的。 告言天暖弓力弱,箭垛乞移三四咫蹲腰搊目满弯弧,箭箭 牙旗高建白羊东,鼓角殷殷瀚海空。雪后锦裘行塞外,月明清啸满楼中。 幕南五部思归义,蓟北诸军尽立功。燕颔书生人共羡,一朝投笔去平戎。 帷中运策九州清,共说留侯在汉京。赐第近连平乐观,入朝初给羽林兵。 儒生东阁承颜色,酋长西蕃识姓名。却望上台多气象,年年长傍紫宸明。 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 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蛟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南薰应律转朱旗,火帝乘离锦席披。榴吐千花承羽盖,蓂开五叶拂瑶墀。 冰盘错出仙人掌,金缕遥分织女丝。复道龙舟方竞渡,衔恩共许向昆池。 皂衣非复汉庭郎,敝缊深冬卧草堂。贫薄不羞羸牜孛计,沉浮也逐斗鸡行。 残书阁尽经旬病,异味尝来百草香。独愧顽心犹未化,十年学道几亡羊。 西掖衡连翡翠城,笼烟袅雾百花明。祇谓紫薇方吐萼,忽言红药已敷英。 红药葳蕤艳盛阳,万年春色在文昌。宁同邺下芙蓉苑,讵比雒阳桃李场。 裁成异瓣千般锦,缬就同心一样黄。金閤披时浑是画,绮楼凝处并疑妆。 濯枝故向凤池上,裛露偏依仙掌傍。仙掌嶙峋对凤池,词郎侍直鹭鸳齐。 玲珑玉珮花间映,飘曳罗衫叶下迷。花间叶下情无极,含笑含娇似相识。 羞将鸡舌斗馨香,欲取鸃冠并颜色。翠幕分看态转新,朱栏斜倚不胜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