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禄
诈马一说是蒙古语,意为去掉毛发的整畜;一说是汉语,诈有漂亮、俊俏之意,诈马指装饰华丽的马,诈马宴就是要乘骑诈马前往的宴会。元丞相脱脱《诈马赋》赋首云:“百官五品之上皆乘诈马入宴”。质孙(只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的周伯琦《诈马行》诗序:“质孙,华言一色衣也”,质孙宴因与宴者要穿戴同样颜色衣冠而得名,是元廷举行的统一着装宴会。
诈马宴作为正式宴会,起源于蒙古汗国时期,史载窝阔台汗曾命“诸妇人制质孙宴服”(《元史·太宗纪》)。经过发展,于元朝初期基本定形,“凡诸侯王及外番来朝,(皇帝)必赐宴以见之,国语谓之质孙宴”(元·柯九思《宫词》)。元朝实行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两都制,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皇帝每年三、四月至八九月,都要在上都],元代有不少诗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上都诈马宴的盛大场面和各个侧面。
诈马宴的巨大豪华宫殿
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组成。宫城内建有30多座各种宫殿,其中水晶殿是仅次于主体宫殿大安阁的建筑,又称水晶宫,是皇帝举行大型宴会的地方。因殿内凉爽,俗称“凉殿”。《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终抵一城,名曰上都,现在位大汗(指忽必烈皇帝)所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各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足以娱人心目。
这段描写虽不特指水晶殿,但其作为宫城内主要建筑,内外装饰的华美自不待言。周伯琦《咏水晶殿》一诗,将其比作天上冰清玉洁的仙宫:
冰华雪翼眩西东,玉座生寒八面风。
巧思曾经修月手,通过元在五云中。
至于水晶殿内的情况,在元诗中也有许多描写。曾任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的贡师泰《上都诈马大宴》诗云:“水晶殿上开珠扇,云母屏中见衮衣”。当过宫廷尝食供奉的著名诗人杨允孚百首诗组成的《滦京杂咏》,其中诗云:“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 著名蒙古族诗人萨都剌(一说回族)《上京杂咏》:“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曾任翰林院编修的乃贤《金台集》:“绣绮新裁云气帐,玉钩齐上水晶帘”。
千人以内的诈马宴可在水晶殿举行,若是数千人参加的特大型诈马宴,则要在位于皇城北门外与外城内之间的昔喇斡尔朵(蒙古语意为黄色的宫帐或金帐)举行,此帐不仅外形高大壮观,而且内部富丽堂皇。为了防雨,在帐顶上铺设了厚厚的棕毛,又俗称棕殿或棕毛殿。《马可·波罗游记》曾对棕毛殿描述道: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缠龙绕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内壁画花草百鸟,外用彩绳牵拉固定,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千人同时进餐,故也称为“竹宫”。
萨都剌《上京杂咏》中这样描写棕毛殿:
沙苑棕毛百尺楼,天风摇曳锦绒钩。
内家宴罢无人问,面面珠帘夜不收。
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在《观昔喇斡尔朵御宴回》一诗中写道:
毳幕承空柱绣楣,彩绳亘地掣文霓。
辰旗忽动祀光下,甲帐徐开殿影齐。
原注:“车驾驻跸,即赐近臣洒马奶子御宴,设毡殿昔喇斡尔朵,深广可容数千人”。
昔喇斡尔朵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帐”,也是蒙古族建筑艺术的瑰宝。
诈马宴的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宗王是成吉思汗诸子、诸弟的子孙,是蒙古各部落的首领,他们组成了元朝的最高统治集团。皇帝每年到上都驻夏时,宗王们都要来上都朝觐,并参加忽里勒台(蒙古语意为大朝会)。因诈马宴每年6月举行,他们便提前来到上都,多数人要在上都周围的草场上搭起蒙古包食宿。杨允孚《滦京杂咏》诗中记述了这一壮观而独特场面:“白白毡房撒万里,名王酣宴惜娉婷”,“凭君莫笑穹庐矮,男是公侯女是妃”。
戚里是皇室的外戚,也包括先帝的后妃、驸马等。他们也提前来到元上都。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首诗描写道:
先帝妃嫔哈纳房,前期承旨达滦阳。
车如流水毛牛捷,鞍镂黄金白马良。
原注:“哈纳毡房,乃累朝后妃之宫车也”。
宿卫,是在宫禁中日夜值宿护卫皇帝和皇宫的警卫,也是皇帝身边一支最大最精锐的部队。这些宿卫的职务是世袭的,其首领作为皇帝的内臣,实际上参预军政事务的管理,地位高于在外的千户那颜。
元朝皇帝在上都驻夏期间,主要大臣也要随驾前来,以便处理军国大事。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此外,各行省的主要官员,也要在此期间觐见皇帝或参加大朝会。有资格参加诈马大宴的,是五品以上官员。
诈马大宴一般在6月择日举行。日期确定后,上述宗王、戚里、宿卫、大臣等就要事先进行准备,按时赴宴。他们清晨盛饰名马,自城外各持彩仗,从四面八方列队驰入城内。不骑马者可乘坐香车。郑潜《奉寄宣政院使士廉公》诗云:“诈马晓嘶驱内苑,香车晴碾过西城”。到达禁中后排列整齐,等待换装。贡师泰《上都诈马大宴》有一首描写了列队后的场面:
紫云扶日上璇题,万骑来朝对仗齐。
织翠辔长攒孔雀,镂金鞍重嵌文犀。
亲王群臣下马后,要很快换上皇帝赐予的质孙服。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这一场景:
千官万骑到山椒,个个金鞍雉尾高。
下马一齐催入宴,玉栏杆外换宫袍。
原注:“每年六月三日诈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也。千官以雉尾饰马入宴”。
《元史·輿服志》指出:“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质孙服的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为没有细摺的腰线袍,其颜色有黄、红、白、蓝等13种,并配以腰带、帽子和皮靴。柯九思《宫词》描写了换上质孙服后的亲王群臣:
万里名王尽入朝,法官置酒奏箫韶。
千官一色真珠袄,宝带攒装稳称腰。
曾任翰林院编修的乃贤《昔喇斡尔朵观诈马宴》诗,对亲王群臣进入上林苑后的宏大场景描写得更有气势:
上林宫阙尽朝晖,宿雨清晨暑气微。
玉斧照廊红日近,霓旌夹帐彩霞飞。
锦翎山雉攒游骑,金翅云鹏织赐衣。
为诈马宴服务的卫士、侍者、乐工等人员,也都身着质孙服,但其形制是辫线袍。
隆重盛大的宫廷典章礼仪
各宗王、戚里、宿卫、大臣等进入水晶殿或昔喇斡尔朵后,按尊卑贵贱,各就其位,“以中为尊,右次之,左为下”。皇帝和皇后则坐在殿中高台上的“七宝云龙御榻”。他们也着同样颜色的质孙服,但形制更为尊贵丰富。
在大殿的周围,摆放着全国各地及各藩国的贡物。史载,“各藩来朝,来者必有贡献,去时必有赏赐。其舶来之物,必有中土少见者,列于金銮殿厩”。宴会开始前,先要“盛陈奇兽”。 各国、各地、各部进献的狮(即狻猊)、虎、豹、熊、象等奇兽和各种珍禽,平时是在禁苑中的万寿山,即皇家园林内。此时一一被带到殿内,让与宴者观赏。诸兽形态各异,尤以狮子最为威武。观赏之中,尽显朝廷华贵威严。《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记载:“节庆举行之日,引一大狮子至君主前。此狮见主,即俯伏于前,似识其主而为作礼之状,狮无链斫。未见此事者,闻之必以为奇也”。
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盛陈奇兽”这一场面和接下来的“宣读札撒”:
锦衣行处狻猊习,诈马筵开虎豹良。
特敕云和罢弦管,君王有意听尧纲。
原注:“诈马筵开,盛陈奇兽。宴享既具,必一二大臣称成吉思札撒。于是而后,礼有文、饮有节矣。云和署隶仪凤司,掌天下乐工”。
“札撒”,蒙古语意为法度或遗训。在忽必烈时期,重臣宣读成吉思汗札撒。忽必烈去世之后,则同时训读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札撒,以为告诫,并期盼“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胡助《滦阳杂咏十首》)。在宣读札撒时,皇帝命云和署停止奏乐,全场肃立,静听祖训。
宴会开始后,首先要上整羊。烤好的整羊上席前要去其角、蹄,在大铜盘或大木盘内做成卧式,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羊头颈上系着红绸,朝最尊位献于席面。司仪唱起古老的《全羊赞》:
肥美的绵羊肉端上来了,金杯美酒满溢,
它那宽阔的脊背,就像广阔的宇宙。
这只羊喝的是清凉的泉水,
这只羊吃的是鲜嫩的青草;
它的绒毛受过露水的洗礼,
它的身躯受过阳光的沐浴;
肥美的烤全羊献给亲朋好友,
让我们一起品尝这美味佳肴。
在享用食品前,先有“喝盏”之俗,蒙古语称作“斡脱克”。史载,“国家凡宴飨,自天子至亲王,举酒将酹,则相礼者赞之,谓之喝盏”。皇帝皇后将进酒,全场起立,侍者执酒半跪进献,退三步全跪,司仪高喊“哈!”,鼓乐齐鸣。饮酒时首先敬献苍天,其次敬献大地,再次敬献祖先。皇帝皇后饮毕,众人复坐,随后君臣畅饮。
在宴会上,伴随着悠扬美妙的宫廷音乐和武士美女的翩翩舞蹈,各位宗王、戚里、宿卫、大臣等要列队面向皇帝皇后御榻,高捧葡萄酒杯,向皇帝皇后敬酒祝福。萨都剌《上京杂咏》有一首诗描写了这一场面:
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
诸生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
在宴席上,亲王群臣们要齐唱许多传统颂歌,如一首《国泰民安》的颂歌唱道:
圣朝国泰民安,让我们和谐地欢宴。
可汗福荫同载,让我们统一四海。
笃信光明宗教,让我们融洽说笑。
我主神威远扬,征服世界万邦。
宴会结束时,皇帝要向亲王群臣赏赐礼物。
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萨都喇《上京即事》
走马何人偏醉甚,锦鞲赐得海青归。
——贡师泰《上都诈马大宴》
淋漓未了金钗宴,中使传宣御酒来。
——杨允孚《滦京杂咏》
诈马宴上还有一些禁忌。如蒙古族视踏门槛为不祥之兆,因此所有与宴者严禁践踏宫帐中的门槛。宴会上侍者要用棉纱或绸布遮住鼻子和嘴,以防呼出的气息触及食物。
美食和乐舞竞技表演
大宴三日酣群宗,万羊脔灸万瓮浓。
九州水陆千官供,蔓延角抵呈巧雄。
紫衣妙舞衣细蜂,钧天合奏春融融。
这是《口北三厅志》中所载《诈马行》一诗,分别概述了诈马宴的美食美酒、产地供应、摔跤竞技、歌舞表演和器乐演奏等盛况。
对诈马宴上丰盛而精美的饮食,白珽《续演雅》一诗中写道:
八珍肴龙凤,此出龙凤外。
荔枝配江珧,徒夸有风味。
诗中认为,食蒙古八珍、饮龙凤名茶虽然是十分珍贵,但来自南方沿海的荔枝和江珧(即干贝)比起来更加稀奇。《续演雅》诗注中指出,“所谓八珍,则醍醐(带油乳酪)、獐颈、紫驼蹄、鹿唇、驼乳糜(骆驼酸奶子)、天鹅炙(烤天鹅肉)、紫玉浆(葡萄酒)、玄玉浆(马奶酒)也”。
描写诈马宴的元诗非常多,例如:
酮官庭前列千斛,万瓮蒲萄凝紫玉。
驼峰熊掌翠釜珍,碧实冰盘行陆续。
——王祎《上京大宴》
马湩浮犀碗,驼峰落宝刀。
暖茵攒芍药,凉瓮酌葡萄。
——贡师泰《上都大宴和樊侍中侍御》
嘉鱼贡自黑龙江,西域葡萄酒更良。
南土至奇夸凤髓,北陲异品是黄羊。
原注:“黑龙江产哈巴尔图鱼。凤髓,茶名。黄羊北方所产,御膳用”。
海红不似花红好,杏子何如巴榄良。
更说高丽生菜美,总输山后蘑菇香。
原注:“海红、花红、巴榄,皆果名。高丽人以生菜裹饭食之,尖山产蘑菇”。
——杨允孚《滦京杂咏》
从以上诗中描写可以看出,诈马宴上的菜肴饮品除了蒙古八珍外,还有驼峰、熊掌、黄羊、鱼类、蘑菇、高丽生菜等佳肴,以及各种名茶和水果。产地则来自东北黑龙江、西域、南方沿海等全国各地。这些食品饮品,有的是从外地专供,更多的则在上都城就能出产或购得。因为城内仅各种手工作坊就有120余处,每年皇帝在上都驻跸期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员大量聚集在此。“辉煌千舍区,奇货耀出日”,就是这里繁华景象的写照。
蒙古族自古能歌善舞,诈马宴上要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表演。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注云:“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锦簇,以备供奉。”在表演的舞蹈中,有一个女子群舞十六天魔舞。她们头戴象牙佛冠,发编数辫下垂,身着绡金红裙,手持各种乐器,边舞边奏,好似天女散花。杨允孚《滦京杂咏》中写道:“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朱有墩《元宫词》写道:“背翻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宫苑席前歌”;张翥《宫中舞队歌词》写道:“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排转急,一一空欲飞”。可见该舞蹈历史悠久、舞姿优美、影响广泛。
宴会上的奏乐也十分重要,不仅举行礼仪时要配乐,歌舞表演时要伴奏,还可单独演奏。
杨允孚《滦京杂咏》有首诗描写道:
仪凤伶官乐既成,仙风吹送下蓬瀛。
花冠簇簇停歌舞,独喜箫韶奏太平。
贡师泰《上京大宴》诗曰:
舞转星河影,歌腾陆海涛。
齐声才起和,顿生复分曹。
急管催瑶席,繁弦压紫槽。
蒙古族是尚武的民族,始终注重培养人的勇敢、坚毅、顽强精神。骑马、射箭、摔跤、被称为“男儿三艺”。 王沂《上京》一诗,描写了御殿前摔跤竞技的场景:
黄须年少羽林郎,宫锦缠腰角抵装。
得隽每蒙天一笑,归来驺从亦辉光。
皇帝卫队中的青年武士,身着艳丽的摔跤服,腰缠彩色宫锦,进行摔跤比赛。获胜后得到皇帝赏赐,感到非常荣光。
各亲王在三天的诈马宴空闲期间,常进行狩猎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加强凝聚,收获美味。元末清初诗人钱宰《题藩王出猎图》一诗写道:
藩王朝辞诈马宴,羽猎不敢齐长杨。
西风猎猎边城戍,小队旌旗打围去。
燕姬如花向前骑,从官骑列春云浮。
黄须少儿勇且骁,虎纹交韔悬在腰。
马上双雕驰报捷,凯歌向王王击节。
金杯进酒饭黄羊,马湩淋漓手新戾。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藩王打猎时的众多随从和如云马队,看到年轻武士的英勇身姿和高超射技,看到众人一道食黄羊手把肉、饮金杯马奶酒的欢快场景。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区许多地方广泛收集整理挖掘历史资料,推出了既传承古代优秀传统、又符合现代理念和人们饮食习惯的诈马宴,招待国内外的尊贵客人,使这一古老的佳肴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