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11-29 09:24 编辑
清代经典诗词赏析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选一) 清·顾炎武 其二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题解】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这首诗是顾炎武与友人之间的相互赠答之作,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诗作于康熙二年,“傅处士”即傅山,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画家。 首联“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描绘了中原被胡人占领,而大好河山拱手与人,竟没有如同戚继光那样的名将出世重整河山,揭露了明末文恬武嬉、疏于战备的情形。颔联使用了两个典故来安慰老友,鼓励他东山再起。“熊绎国”即楚国,熊绎是楚国的开国之君,作者用了《史记》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形容故国复兴有望。“少康家”指夏代的中兴之主少康。 颈联“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是本诗的名句,也是哲理意味最浓的一句,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壮志不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这两句诗的境界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似,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斗志。诗歌的尾联是作者的想象,等到将来事业成功,我就和你等待着皇帝赐旨放还的诏书,学习范蠡的功成身退,一起到太湖中乘风垂钓。此联含蓄隽永,体现了作者的乐观和开朗。 子房(节选) 清·顾炎武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题解】 这首诗阐发了为人处世应当乘时而作、顺势而为的道理。作者首联就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思考“天道有盈虚”,天道即自然规律,它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不因人事而改变,人只能顺从它、利用它而不能改变它、强迫它。作为一名“智者”应该“乘时作”,即从事物变化状态有利于己方的条件下或状态下着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三四句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进一步说明“瓜熟自落”的道理,如果在果子青黄不熟的情况下强行摘取,这样既达不到品尝果实的目的,又失去了品尝的可能,因为果子已经没有了进一步成熟发育的可能性。明智之人必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因时而动,顺势而为,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所谋之事得到成功。此诗阐明了主观效用和客观环境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首颇具理性思辨的诗歌。 野渡 清·吴雯 野渡添秋水,危桥一线通。 临深能自力,终不污泥中。 【题解】 吴雯,清代诗人,与傅山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此诗描写的是野外的古渡的景色,通过描写渡水的感受借以抒发体悟到的道理。作者长途跋涉来到田野郊外,举目无亲也没有朋友相伴,在危险的独木桥上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前进。如果不慎跌入河中,除了与鱼虾为伴,还会被“污泥”脏诟。这实际上象征着世路艰难,人生难关的考验。我们在面临生活的考验时,所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只有自身奋发努力才能使个人摆脱困境。在临深履薄的环境中,应该特别小心谨慎,一步踏错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作者在诗中告诫众人“临深能自力”,身处逆境而能洁身自好,这是作者在诗中所阐发的又一重道理。不做违心之事,不做背信弃义之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这才是君子所应追求的道德品质。通过个人的努力顽强拼搏,总有一天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达到胜利的彼岸。 戏题 清·冯班 世间无赖是豪家,处处朱门锁好花。 唯有梦魂难管束,任它随意到天涯。 【题解】 冯班,明末清初诗人,师从钱谦益,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游春时的所见所闻,他以戏谑的笔调嘲讽了那些豪门贵族,寄托个人深意,形象之中见情理。 “世间无赖是豪家,处处朱门锁好花”,此句是说世上的豪富之家没有几个好人,他们大多凭借手中的权势巧取豪夺,甚至将本属于世间的春色都揽入府邸,并以朱门高墙阻隔春天的气息,使众人无处寻花觅春。这两句不禁令人想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段好春藏不住”的诗句来,只不过冯班的诗歌描述的重点在于受禁锢摧残的状态,是为了突出豪门的无耻和霸蛮。“唯有梦魂难管束,任它随意到天涯”则是诗人反抗精神的体现,花朵被锁入高墙深院之中,象征着身体的拘束状态。然而肉体虽然被禁,但是思想却是永恒自由无法锁住的。哪里有鲜花,他们就能飘向哪儿去寻觅春踪。 杂感 清·吴伟业 武安席上见双鬟,血泪青娥陷贼还。 不为君亲来故国,却因女子下雄关。 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 快马健儿无限恨,天教红粉定燕山。 【题解】 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这首《杂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名篇《圆圆曲》的缩减版。《圆圆曲》的优长在于破除了“红颜祸水”的偏见,指出投敌卖国者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而陈圆圆只是在激烈变革的大时代中飘荡的可怜女子而已。“武安席上见双寰,血泪青娥陷贼还”一句用了两个典故,“武安”指武安侯田蚡,这里是用来指代明思宗朱由检的外戚嘉定伯周奎。“青娥陷贼”指的是霍桓始乱终弃的故事,这里暗讽吴三桂对待陈圆圆并非出自真心。“不为君亲来故国,却因女子下雄关”对吴三桂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吴三桂为了个人的风流而将民族气节置于脑后,背叛国家。“君亲”指崇祯帝,吴三桂听说陈圆圆被李自成夺走,“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带领清兵进入山海关,最终重新夺回了佳人。这就是“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一联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联感叹“快马健儿无限恨”,他们恨的原因是无法为国杀敌,报效疆场。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主帅自己已经放弃了抵抗。作者的无奈与辛酸在诗文里表现得一览无余。 西子 清·吴伟业 霸越亡吴计已成,论功也合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题解】 这首《西子》本是《戏题仕女图十二首》中的一首。从诗歌的内容可知,画面描绘的是西施与范蠡乘船归隐的传说。作者此诗阐发的是福祸相依的道理,赞扬了西施能抛弃富贵得以全身而退的智慧。“霸越亡吴计已成,论功也合赏倾城”二句写的是吴国灭亡,勾践霸业建立,这其中就有西施的美人计之功。应该赏赐给西施何物才能补偿她这么多年的付出呢?论道理是应该赏赐万般,可是勾践却不是一个可以共享乐的君王,他根本不会赐给西施任何东西,反而会将她收入宫廷,变成自己的玩物。西施正是意识到了勾践的性格,她惧怕君王翻脸无情,于是就跟随范蠡改变姓名,泛舟五湖,脱离了苦海。 祸福之间的转换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西施的智慧正在于发现了这一哲理,并且具备抛弃功名利禄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作者所看重和赞扬的美德。 清·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沈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题解】 这是作者游览缥缈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之作,他登临江山胜迹,面对古今兴亡的遗迹,产生了种种感慨。 “绝顶江湖放眼明”说的是作者登上顶峰后,不畏浮云遮蔽,远眺山川大地。“飘然如欲御风行”一句用“列子御风”的典故,形容自己高出人世的境界,他的目光是从天界俯视人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一联是全诗的名句。作者登上缥缈峰顶,却还能感觉到水汽,这说明太湖水面之大;而在攀爬山峰的过程中,作者刚爬了一半就听不到鸟叫声了,这说明山势极高,飞鸟难以逾越。这两句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是蕴含着思想闪光的诗句。它们经常被用来形容意想不到的状况。颈联“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两句也写得很有哲思,前一句阐述了登山过程中主观感受随客观景物变化而产生的“远”、“近”之间的辩证关系,后一句则描绘了夕阳落山时,因为不同阶段色彩的差异而恍若天色产生了阴晴不定的效果。 诗歌的尾联充斥着深沉的历史意识。夫差的霸业已经随着时间而消亡了,不变的只有这巍巍青山、浩浩江河,人之一瞬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发显示出个体生命的渺小。 杂兴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题解】 这首诗以常见的田园生活为题材,描述了牛马车舟在耕作生活中的不同作用,阐述了物尽其才的道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若不能相对地、全面地考察人、事,就不能充分了解其优劣特性,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再高明的人也难以在“舍长就短”的情形下发挥聪明才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指出的是更为重要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全面苛求,要求他人做超出其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这是不科学也不实际的态度。“适用”是最高原则,它指的是个人能力的极限决定了其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这个道理也可以运用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掘受教育者的天性,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从而发现他适宜从事的工作。而不应该求全责备,要求他们面面俱到,这是一种主观的、不切实际的“苛求”。这是诗人在表面之下所蕴藏的又一层深刻哲理。 偶感 清·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题解】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但是一生功名不遂,潦倒落魄,以教授为业,经常来往奔波于主家和客馆之间。 诗歌的颔联写得很有哲理意味,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类似。“穷途已尽行焉往”表现出作者困顿彷徨的状态。但是突然遇到了知音,更是文学创作上的前辈名人。“青眼”用阮籍“青眼有加”的典故,这里指王士禛的赏识。一悲一喜之间极宜表现内心情感的急剧变化。 颈联“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是作者坚定信心的表达。“一字褒”即春秋笔法“一字褒贬”,意为他人的评价。作者并没有因为王士禛的高度评价而沾沾自喜,他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千秋业付后人猜”表现出一种放任的豁达和高度的自信,作者的为人和著作并不是获得一时一地的称赞就可以消歇了,其得失成败不能只关注于当代人的评价,还应交予历史和后人进行公允地评判。此联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理性的辩证思维,是全诗哲理意味最浓的诗句。 咏史 清·蒲松龄 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范叔辱魏人,断胁弃厕下。 谁者溺其头,无乃是须贾。 南箕不可扬,北斗不可把。 虽有杵臼交,不如同根者。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阅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时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态炎凉的真实体验。 首联指出了人类日常交往的两种状态,即酒肉之交和患难之交之间的区别。人情冷暖自在待人接物,煊赫权势、泼天财富的周围往往围拢着有所图谋的小人,他们只会“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宾客欢宴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而危难之时却无人出头。 “范叔”指范雎,他能言善辩,家贫只能依附于魏国中大夫须贾。须贾的地位要高于范雎,他们之间的交往本可成为一段佳话,这种不计身份而结交的朋友被称作“杵臼之交”。但是他们只是顺境中的朋友,不是患难之交。诗人认为“杵臼之交”是无法与同根相生的兄弟相比的,这些顺境中围拢上来的所谓朋友都是些酒肉之徒,徒有其名,不可相信。只有真正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兄弟”才算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本诗所阐发的深刻哲理。 论诗五绝(五首选二) 清·赵翼 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题解】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歌创作重视独创,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本诗阐述了作诗应贵独创的主张,同时阐释了新旧交替的必然规律。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直接说明艺术价值的相对性,从根本上说,李杜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精彩、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正因为它们的经典地位,所以被众人所熟知和学习,他们的意象、结构、语言都已经被发掘殆尽,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新鲜”经验的需求。换言之,每一个时代都在呼唤它们自己的作品,属于它们时代特征的创作。因此,“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盛唐的时代环境造育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而清代的康乾盛世未必不能造就自己的“当代李杜”,这其中孕育了无穷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每个时代求新求变的创作都能留下时刻的鲜明烙印,而成为下一个时代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各领风骚数百年”阐述的正是这个哲理。 今天,我们引用这首诗歌时已经超越了它具体指论的对象和背景,而往往推崇它历史永远向前发展的正确结论,这首诗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进步,争取成为其所处时代的“巨人”。 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题解】 这是《论诗五绝》的第三首,主要陈述了如何评价艺术创作的价值问题。诗歌的首联指出了文艺界存在着对艺术作品随意评价的不良倾向,有时甚至罔顾事实,信口雌黄。赵翼认为,评价诗歌不能盲目崇古,在他看来后代的诗歌未必就比前代的差,并且后世的诗歌具有新奇、新意的优点,这是古诗所不及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古诗和今人之间的关系是前后相继,各有千秋。如果一味地迷信古人,那么就又落入到随声附和、缺乏个性的弊端中去了。这就是尾联“都是随人说短长”的含义。 枯叶 清·袁枚 草木在人间,去来有时节。 枯叶恋高枝,自觉无颜色。 【题解】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这首诗以“枯叶”为题,主要阐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诗歌的首联写“草木在人间,去来有时节”指的是自然界的事物是随着时节的更替而变化的,春去秋来,树木凋零乃是自然规律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新陈代谢的过程,没有旧事物的消灭,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循环往复。但是已经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枯叶,依然恋恋不舍地挂在高枝上,既然已经“枯”了,又何必附着在树枝上不肯脱落呢?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枯叶状态,实际上讽刺了那些恋栈不退的封建官僚。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是,社会的更替是自然现象,新老交替、历史兴废皆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知所进退,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雨过 清·袁枚 雨过天洗容,云来山入梦。 云雨自往来,青山原不动。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游览武夷山时所作,诗人借雨后天晴的山色风光,描述了“青山原不动”的美景,借以比喻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大雨过后武夷山的景色,只见雨后的群山一派清新之气,天空的色彩也变得非常明亮,就如同被水洗过一般。“云来山入梦”一句使用拟人化的手法,白云绕山,如絮如被,作者仿佛生出了幻觉,这慵懒的青山竟在白云的轻抚下睡去了。诗人从变化的景色中体悟到了人生的真理,世事变化本无常,人生本也多“风雨”,各种试炼和考验动摇着人的心志。只有那些心志坚定的人,才能够通过重重考验、处变不惊。作者意在提醒世人和自己,要学习青山根基稳固的优长,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 重登永庆寺塔 清·袁枚 九级浮图到顶寒,十年前此倚栏干。 过来事怕从头想,高处人休往下看。 【题解】 这首诗由登塔而引发议论,主要阐述了做人做事要反思,但切莫后悔的道理。 “九级浮图到顶寒,十年前此倚栏干”两句照应诗歌题目“重登”,交代了作诗的缘由。诗歌首联记述了诗人十年之前曾经登临此塔,凭栏远眺,今日重登再次回首当年的行径,显示出了这次登临的意义,那就是“过来事怕从头想,高处人休往下看”,作者展示了个人的心情和体验,从中得出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感悟。过去的事情是最怕重新思考的,因为事后会发现许多当初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这时往往会令人陷入到痛苦中去。人也不要在身处高位时往下看,因为回顾一步步的拼搏历程,也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