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再读菊中诗 刘福利 人间有诗,赋、比、兴之所用,叙事、托物、记情也。孔子《诗》成而注六经,唯存仁义而正人听。 人间有诗话,话诗中之意,道诗外之味,纷然与诗相映,为诗鼓吹,为诗作鉴。 菊者,花中君子也。夏爱菊者,爱菊之诗人也。 第一次读夏爱菊的诗要追溯到2008年,曩时在红袖添香网站有一个版块叫诗风词韵,里面聚集了数以万计的诗词爱好者,夏爱菊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之一。那时,她在退休后刚开始学习创作古体诗词,虽然初学,但是,她的创作力和水平确是惊人,短短几年,其诗作蔚然为一大观,数部诗集陆续出版,至今已至十一部矣。 十多年来,一册册菊香墨香的诗词曲集展开在了我的面前,其静雅的装帧,清水出芙蓉般的文字,平平仄仄间向读者敞开心曲,诗、词、曲的合奏里站立起一位仁德的诗者。 诗坛前辈丁芒先生、郭省非先生、向进青先生、罗积勇先生、雷于怀先生、雷海基先生、刘相法先生、吴洪激先生、熊文祥先生、饶学刚先生、涂运桥先生、陈裕华先生等等各位名家分别为夏爱菊的集子欣然作序或发表专文著述,他们热情洋溢的论述和高具专业性的评点里满是对这位诗者的褒奖和推许。 这些年来,我一直尊夏爱菊为师,原因主要有三:一、长者为师;二、风雅之交;三、伯乐为尊。 自2008年在红袖添香网站神交,夏老师就一直热情地和我保持着联系,肯定我,鼓励我,推奖我。请我做《漱玉》的特邀编审,推荐我做论坛的版主,做《中华诗人》的副主编。其实,相对于夏老师的热心,我却静如止水。究其原由,我大多以工作忙来搪塞,其实真的很惭愧。夏老师在退休之年仍如此勤奋,笔耕不辍,佳作倍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在前辈之后鼓翼奋进呢? 好在,夏老师并不责备我的疏懒,仍是一如既往地肯定我、鼓励我、推奖我,令我衷心感动。 一直以来,我对夏老师始终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得空就写几笔文字,以回报她对我春晖般的垂怀。 我一直在想,怎么形容,怎么描绘夏老师呢?—— 说她学诗时间不长,但她的作品却赢得了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嘉许;说她有陆游之才,诗思泉涌,但她却谦称自己还很浅显;说她是阳春白雪,但她的作品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尤其那些生活片段、家常事儿写进诗里词里曲里却最接地气;说她每天在编刊,她真的一直在案牍之上操劳;说她在写帖,身为论坛站长的她真的写帖量在全论坛绝对排在最前列;说她在做伯乐,经她推荐的优秀作者、版主至今数以千计;说她在跑赞助、为办刊集资,她真的在奔波、奔波、奔波;说她得到了很多很多,我只敢肯定的告诉你:她仅仅得到了:一痕华发,一颗诗心,一片赞许。 总嘱咐夏老师注意身体,劳逸结合。 总祝福夏老师安泰吉祥,诗心永驻! 菊,自陶渊明知音之后,就与诗人相倾相契了。诗人中,爱菊之人历代不乏名家、大家。夏老师以菊为名,更蕴菊之襟怀。 在晋,夏老师自可悠然南山,写意自然;在今,夏老师自是诗怀天下,仁爱爱人。 今天再读其诗,真感其勤奋,赞其才情。 读夏爱菊的诗,就是走进了夏爱菊的生活,她的过往,她的进行时,她的感喟。她对生活的热爱都鲜活在了她的诗里,并且在她的诗里生长,成长,绽放出生命的馨香,芬芳了她的诗意榆年。 在夏爱菊的诗里,我们和她一起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和她一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她的诗,“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她的诗一脉赤心,始终不改;她的诗笔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鲜活在生命中,并以勃勃生机给我们呈现出了真实、炙热、博大的诗人情怀。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夏爱菊的诗界,赏学论评她的才具风骨。 我们首先来欣赏以下两首诗: 其一、阎王不忍让夫鳏,簿上花名名已删。倘若百年还不去,妈呀那我有多难(《和穷乡酸丁赠诗并致谢》)。 其二、小小人儿稚嫩音,声声爱奶奶亲亲。分明是奶心尖肉,还道甜言夺奶心(《宝贝》)。 看完上面这两首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诗吗? 也难怪,这两首七绝里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桃源般的意境,更没有深奥的典故,一切都那么浅浅显显、明明白白,这与我们传统意识中的诗是存在距离的,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诗就是文人的风雅,起于诗经,发于离骚楚辞,盛于唐,绵延于宋,复起于明清,传于现当代的文学正体。那些诗中的山水云风、忧国忧民、儿女情长在我们的心头承载的太多了,太重了,所以我们有诗之心结。 这个诗之心结让我们总是以前人的准则来认定诗,审视诗,评论诗,离开这个范畴,理所当然的就不算诗了。 可是,我却认定以上这两首确是诗。因为它是诗的律,诗的韵,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诗是心的语言,这两首诗就是心所吐露的。只不过它的语言和表述内容与我们以前的观念有所不同。 让我们真诚的来看待这两首诗:没有高深的语言,一切直截了当,冲口而出,通俗易懂,写的都是心里话、家中事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不需回味,我们就会联想起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想法,曾经置身其中的我们应该会惊讶这两首诗的真实、生动、明白如话。 我们都知道玉,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已经成了古代士大夫或高士的代名词。玉文化和诗文化哪一个更源远流长?哪一个更令人神往?谁能说得清? 关于玉,还有一个词语,叫做“隔璞识玉”。璞的本意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经雕琢的玉。“隔璞识玉”其实行家亦难办,认知一首诗亦当如是。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写道:夫质者朴也,有崇尚太璞之意。篇首这两首诗让我体会出了这样的境界。 这两首诗的特点就是:真、纯、善。古人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并将自然视为最高境界。这两首诗的作者在不经意间似乎做到了。这不经意是所谓的大诗人做不到的。 更令我惊异的是,在我和这两首诗的作者多年接触后,我发现:这两首诗的作者根本没有经意为诗,她的诗就是“我写我心”,从来不事雕琢,心里想的自然就流到了笔端。她本来就拥有这么一颗真、纯、善的诗心! 诗坛前辈丁芒先生曾经这样评道:“妈呀是地道的口语中常用的惊叹语气。惟这曾视作不登大雅之堂的语汇、语气的词儿,能传尽作者的深情与心态,用来特别传神。坚持雅言者,请一读。” 丁芒先生一语中的! 家常小事之类向来不入诗人之眼笔,中华诗苑里谁看到过这样的诗篇?请恕笔者才疏学浅,真没看到过多少。 记忆中有几篇与上述两首相近的诗,限于篇幅,仅举四例,分别是:唐李白的《长干行》、唐元稹的《遣悲怀》、唐李商隐的《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儿阿衮》、张籍的《秋思》。 李白诗中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元稹诗中道: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李商隐诗中道: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张籍诗中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以上四首古诗与我们所看到的这两首诗的题材相近,但相较之下文人气息太浓。 “小小人儿稚嫩音,声声爱奶奶亲亲。分明是奶心尖肉,还道甜言夺奶心。”请问,这样的诗谁听不明白?这是当初儿时的你我最温馨的记忆。 白居易的诗相传老妪能解,但据我理解,白诗偏政治气息,目的性太显。 在篇首的第一首诗里:“妈呀那我有多难。”写的多好,多传神,简直写活了! 让我们展开想象:如果让上面提到的李、元、小李、张、白几位著名诗人来写,他们会怎样落笔呢?他们写的句子会超过“妈呀那我有多难”吗? 我想恐怕不会超过。因为“妈呀那我有多难”是心说的语言,纯净,真挚,没有经过任何的过滤、修饰和掩盖,想到即说,听到就明白,让人立刻产生共鸣。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所下的八字评语:“情景宛然,纯乎天籁”,完完全全也可作这两首诗的评语。 所以,这两首诗都是好诗,都是生长在心尖上的好诗。并且,兰生(笔者网名“断桥听兰”,字兰生。)胆子大点儿,也可以说,这位作者的这类诗开创了诗的新内容,创造了诗的新语言。这是最普通生活的诗,这诗是最普通人的儿女,值得我们去爱,去疼,去珍视! 这两首诗就是夏爱菊的代表作。 在我与夏爱菊的交流中,我曾坦诚相告:她的风格与白居易有些相近,但更显生动、活泼,能直书生活点滴。这种风格如果拿来作曲会更能昭显其特长。在曲的道路上,她会走得比诗更高更远。 果然,她深入作曲了,作得游刃有余! 下面,就让我从她的曲作里信手拈来三首,大家共同来体味“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一:自由曲·插秧 足浸水田凉夏风,弯腰退步点葱茏。布谷声声催得紧:“播谷”,“播谷”,唤耕农。三五寸,万千丛,此间风韵总相同。种希望,盼年丰,农家美梦寄其中。待到秋来舒望眼,绿变金黄也融融。 兰生小注:少年时候我也曾跟随父母到水田里插秧,其情其景至今和他们闲时聊天,仍历历在目,就和这首曲中描述的一模一样。这就是生活的体验和功力! 其二:自由曲·看祥儿录像喂鸽子 青青草地蔚蓝天,群群白鸽自由旋。忽作轻云落人前,倩影频穿,小手舒展,把把黄粮送口边。翅如扇,啄如箭。娃儿进退悠然。好一幅人与自然和睦得佳篇。 兰生小注:这首曲比前面两首诗和一首曲增添了些许文采,但,这些文采并不造作,一字一句把曲中描述的情境衬托得那么和谐而真切。好祥儿!好鸽子!好作者!从中我看出了夏爱菊在诗曲创作中的总结、努力和提高! 爱菊之性,必然风雅。以夏为姓,必然热情胜火。夏爱菊和她的名字一样,和她的作品一样,永远以炙情捕捉生活中的雅趣,润泽自己的心和手中的笔,并将生活鲜活在我们的眼前。她和她的诗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这些年来,在勤奋、好学、识见、悟性与才情并举的促进下,夏爱菊和她的作品都在成长,诗、词、曲、联、文群菊花开,共生香色,缤纷馥郁了她的黄金之年。 夏爱菊的诗词洋洋大观,若一一论述,恐怕至少要一本论著的篇幅才够,限于篇幅,咱们就暂止笔于此。关注夏爱菊,就请您一一细细品味她的每一首作品。相信菊香所致,必沁人心脾。 这篇小文的最后,请允许我以她的一首曲作结,从这首曲中,我看到了夏爱菊的自画像: 自由曲·我用我心写我诗 我用我心写我诗,写向何时是何时。纵然没有诗才气,偏要三更灯火五更鸡。这般思,稍觉滋。无须常立志,日日吟不止。诗名,当回事,又别当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