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黄贻裳 于 2023-5-18 16:33 编辑
从桃花里见春天
赏析黄贻裳先生〔双调•沉醉东风〕桃花
朱梅香(江西)
绚丽不藉色,缀树尽成花。春的使者桃花,含着春天的气息,带着春天的嘱托,迈着春天的步伐,向着我们欢快地走来。她笑了、艳了、香了,大地瞬间美了、晴了、暖了。人们竞相赏了、痴了、醉了。这就是千人迷万人爱的桃花。我们再来看看黄贻裳老师是怎么用生花之笔描写桃花的。
〔双调•沉醉东风〕桃花(中华通韵)
作者/黄贻裳(安徽)
看竹外东坡作诗,到城南崔护吟痴。过兰溪,游山寺,笑脸儿一绽春知。多少骚人万古词,更如今吟坛弄笔。
首句:“看竹外东坡作诗,”不由人想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借苏东坡之风华,以细致敏锐的目光,捕捉住季节转换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桃花开放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到城南崔护吟痴。”是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由崔护初遇的惊喜,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而感叹世事的无常。没有一样东西会一成不变的在原地等你,错过不会重来。人事更替景物依然,怎不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过兰溪,”戴叔伦道: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你看雨后桃花满地,似红色地毯艳丽柔软,连兰溪里的鲤鱼都上岸欣赏,人们更是纷至沓来赏玩沉醉。“游山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人们由怨春、惜春、伤春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转入失而复得的惊异欣喜心花怒放的状态。是啊,人生无绝境,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笑脸儿一绽春知。”是的,居家不晓何时节,一见桃花天已春。粉里透红的桃花像个美丽多情的花季少女,舞动着云霞,迷恋着蜂蝶,吸引着才子,魅力四射,她一到来,天知地知春知。“多少骚人万古词,”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桃花着迷沉醉。佳诗妙词美曲数不胜数,无法统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室宜家。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获罪远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流芳。“更如今吟坛弄笔。”如今欣逢盛世,更是春风满怀,纵有三千麦浪,半空雷动,也敌不过一树桃花的红。桃花的美丽和浪漫感染了许多诗人。桃花颜色不一,姿态各异,文人把她看做高傲的女王,飞舞的仙女,恬静的公主。美到极致的景物是种精神,永不磨灭。
黄老师这首小令的桃花被描写得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如果没有对桃花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热情是写不出来的。既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通过吟诵〔双调•沉醉东风〕桃花之曲,总结以下几点写作技巧。
一、构思灵巧
作者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来描绘桃花,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把春装扮得竹与桃花相映趣;是春天的爱情,把春渲染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是春天的落英,把春美化得落红不是无情物;是春天的延伸,把春拟化得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笔法新颖
作者运笔老到用字如神,全曲不着桃花二字,而句句尽写桃花之美,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把桃花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过兰溪,游山寺,笑脸儿一绽春知。”把桃花写得如纯情少女,跟随着诗人的思维,活灵活现千娇百媚出现在读者眼前。
三、自然流畅
作者顺情写作着手成春,如花儿适时开放;四季按序更新。把分散的意象连接得天衣无缝栩栩如生。将苏轼、崔护、戴叔伦、白居易的桃花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像一幅繁花似锦的桃花图;一支优美动听的抒情曲;一篇新鲜出炉的兰亭序。
黄贻裳老师是中华散曲区曲作赏析首席版主,他对晚辈后学总是鼓励加鼓励,赞扬加赞扬,热心帮助,诚恳指导。黄老师此曲,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他笔下的桃花美在神而不在貌,我们欣赏应遗貌取神。而神在意境中,在字词里。从自然里见至味;从平淡里见高韵;从桃花里见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