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3-4-3 07:01 编辑
丘鸿渐《愚公移山赋》
《历代赋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2021-03-05
作者:【唐】丘鸿渐
止万物者艮[1],会万灵者人[2]。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3]。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4]。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5],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6],且欲移山;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7]。乃言:“日月无私照也,山则蔽之;春夏无伏阴也,山则藏之。倾阻我比屋,拥隔我通逵[8]。我将拔本塞源,使无孑遗。得则为功之美,否则为身之耻。终当诒厥孙谋,施于翼子[9]。”
于是协室而一乃心力,荷担而三夫杰起。畚斫斯备,其功聿修,于涧于沼,爰始爰谋。一之日土垦石凿,二之日崩崖陨崿,三之日夷峰弥壑[10]。云林催以盖偃[11],火石迸而星落。尔其洞突堙塞[12],阴阳交错。飞禽走兽,魄褫气慑,而不复巢居穴托;王乔偓佺[13],低徊频蹙,而无所骖鸾驾鹤。山神操蛇闻之,乃壮其功,深其计,将惧不已,先谒于帝。命夸娥二子,发神威,振猛厉,始将怒目决眦,终欲飙举电逝。遂乃斡砀莽[14],挟崔嵬,下拔乎三泉[15],上冲乎九垓[16],突兀云动,磅礴天回,遽投雍朔,而不复来。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17],往必遇蹇[18],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于亡羊[19],齐物同于指马[20]。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于大冶[21]。
注释:
[1]艮(gèn):卦名,象征山。《易·说卦》:“艮,止也。”高亨注:“艮为山,山是静止不动之物,故艮为止。” [2]《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传》:生之谓父母。灵,神也。天地所生惟人为贵。 [3]体道:体有体会、躬行、施行之意,这里皆可讲通。道,天地之道,正道。通神:通于神灵。 [4]纠纷:交错杂乱貌。回互:回环交错貌。 [5]爰:语助词。谆谆:有二意。一是谓迟钝昏乱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谆谆,眊乱也。”一是谓忠谨诚恳之貌。《后汉书·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李贤注:“谆谆,忠谨之貌也。”此处当兼有二意,谓愚公虽处昏老之年,又似乎不太聪明,但人很忠恳,无贬义。 [6]老氏:可称“老氏”者有多人,此当指老子。《老子道德经·异俗第二十》:“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旧题河上公《注》曰:“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7]算亥之年:犹言暮年。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古人用之以纪年。宁:犹言难道不。就木:进棺材,意指死亡。 [8]比屋:相邻的屋舍,此泛言房屋。通逵:通途。 [9]语本《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翼子:翼助子孙。此句谓为子孙留福。王楙《野客丛书·诒厥友于等语》:洪驹父云世谓兄弟为友于,谓子孙为诒厥,歇后语也。 [10]夷:铲平。弥:意填满。 [11]盖偃:像车盖一样倒下。盖:车盖,用以形容树之形貌。 [12]尔其:连词,表承接。辞赋中常用作更端之词。洞突:洞穴。 [13]王乔偓佺:二仙人名,此泛指神仙。王乔,指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乔。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偓佺,事参《列仙传》《搜神记》等书。《列仙传·偓佺》:“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 [14]斡:旋转。砀(dàng)莽:此处指山。砀:大石。莽:草。 [15]三泉:三重泉,指地下极深之处。 [16]九垓:此指九天。 [17]困蒙:意谓处于窘迫之境。蒙,又为卦名。 [18]遇蹇:遭遇困厄。蹇,又为卦名。 [19]《列子·说符第八》:“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心都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岐:同“歧”。 [20]指马:《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郭象注:“今是非无主,纷然殽乱,明此区区者各信其偏见而同于一致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21]大冶:本指技术精湛的铸造金属器物的巧匠,这里指天地造化。
赏析:
本赋写的是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其本出于《列子·汤问》,是夏革向殷汤所讲述的十数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之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起首说山,本赋便也从山写起:“止万物者艮”,艮是《易经》中的卦名,象征着山,山高则意味着阻断,故其曰“止万物”。而和《汤问》不同的是,赋者紧接着跟了一句“会万灵者人”。这样,只通过一组对句,赋者便构建起了一种自然(山)与人的二元关系,其进入主题的节奏,显然比《汤问》要快得多。“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进一步陈说。“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是类比,亦是过渡。秦少游曾有言:“小赋如人之元首,而破题二句,乃其眉。”(《师友谈记》)所论虽是应试的律赋,但我们仍不妨借用其思其语:“山之大”,“人之心亦大”两句,实在便是本文“眉目”。山与人的关系,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矛盾。
“昔太行耸峙”以下,全用赋法。“赋者,敷也”(《释名》),故其对山之高寒及愚公言语的描写,都较原文详尽。《汤问》写山,只写其隔断道路,而本赋写山,不仅写出其“千岩纠纷”的山势,更写出其居夏凝霜的自然景况。《汤问》写愚公受山之苦,只写他“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而本赋写他受山之苦,则不仅写他受交通闭塞的困扰,更写他受到潮湿和奇寒的折磨。“日月无私照也,山则蔽之;春夏无伏阴也,山则藏之”,自然本是无私的,但山却用其自身制造出了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这怎能不令人气愤!故愚公不顾已届垂暮之年,“激老氏之志”,誓要移除之。所谓“老氏之志”,原本于老子之语,亦即“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的“愚人之心”。本赋中所构建起的人与山的关系,远较《汤问》中紧张。山以其势压人,而人之精神亦因压力而越发突显。
以下“荷担而三夫杰起”,“畚斫斯备,其功聿修,于涧于沼,爰始爰谋”几句,是概括《汤问》中“聚室而谋曰”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段,原文叙述较详,而本赋则略。而至具体的挖山过程,本赋则又趋于详切。一之日如何,二之日如何,三之日如何,赋者不仅详细记录下愚公工作的进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火石迸落,走兽褫魄,神仙失所,这固是夸张,但彰显出的,却是一种一往无前的人间伟力。
人与山的斗争,终于惊动了上天。“山神操蛇闻之,乃壮其功,深其计,将惧不已,先谒于帝”,山神对于愚公,亦是既敬且惧,只好向天帝禀告。在这里,赋者将前文的自然(山)、人的二元对立,扩充了成了一种自然、人、神(天)的三角关系。关于神人移山的过程,《汤问》里只有一句“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写得很简单,而本赋则写得较为详细。“下拔乎三泉,上冲乎九垓”,同样写出了神人的伟力。
正因人和神同样具有惊天动地的力量,所以下文才将两者并列:“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愚公和神,同样值得敬佩。人和神的这种并列关系,是《汤问》原文中所没有的。
移山成功,意味着愚公之道得行。可是在其未成功之前,有谁知道他的道究竟正不正确呢?难道河曲智叟说的话真的一点道理也没有么?赋者联想到自身,不由得发起了感慨:“多岐在于亡羊,齐物同于指马。”歧路,所指的其实是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或思维的方法。人之所以会觉得无所适从(多歧),正是因为远离了最根本的大道(羊)。如以大道为本,则人世间的种种行为其实皆为末异,从这个角度看,谈论齐物和指马并无分别。同理可推,无论是愚公的“移山不舍”,还是我的“修词忘倦”,亦都不过是人世间“歧路”之一种。愚公侥幸成功了,似乎证明他的路是对的,那么我呢?“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我所能做的,恐怕最多亦只能是像愚公那样“守一不移”吧。至于能否成功,亦只能听命于造化了。赋者最末的这一段消沉的议论,使得全文由热闹归于冷静。表面上,赋者似乎在阐发一种“秉要执本”(《刘向列子目录原序》)的道家思想,实际上,折射出的却是现实世界中迷茫的生活苦闷。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题材或某一主题被用不同的文体反复书写,会构成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文。阅读本赋,可以参照《列子·汤问》中的原文来读,这样,对于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历史思想的前后流变,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赋对《汤问》原文描写简略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所描写的场面广阔壮观,韵律亦调配得十分和谐,虽结尾的思想略显低沉,但仍不掩其艺术魅力。
(刘竞飞)
作者:湛蓝阿卡纳玫瑰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147185/ 出处:bilibili
丘鸿渐 唐·贝州人,官左司郎中。有《愚公移山赋》传世。大历十三年(778)立的抚忧王寺宝塔碑,残文有“少尹,检校司勋员外郎,兼侍御史丘公鸿渐。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鸿渐在《愚公移山赋》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说: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