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3-3-31 07:48 编辑
《登鹳雀楼》赏析 三余草堂 该诗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在诗坛也是独步千古。作者早年遭人诬陷而罢官,开始了访友漫游的生活。三十五岁写下《登鹳雀楼》。 杨教授说写诗要有诗意,有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写山气势磅礴。写水气象壮观。诗人运用极其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而在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时,也如临其景,气势不凡,使人感到胸襟开阔,意境豁然,这是诗意诗境之所在。 再就是情景交融,诗人就把上下、远近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旷远,特别辽阔。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诗人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诗人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心中情溶合为一的写法。融情于景,以景抒情,浅显之中赋予奥赜之理,让人读来惊叹不已。 再就是虚实相生。诗人有实写的是眼前之景,也有虚写“依山尽”,“入海流”。这都是思接千里,心游万壑的大手笔。就这还不够尽兴,要想看得更远,那就要站得更高,“更上一层楼”是其精华和哲思所在。诗人在虚实相生的关照下将全诗尽收于一“楼”字,也起了点睛作用。“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捭阖的空间构筑,咫尺千里,却又惜墨如金,以少胜多。“欲穷”“更上”既有希望,也是憧憬。既是议论,也别出心裁,更是诗人不懈追求的心灵目标和伟大抱负。 杨教授说诗歌要有创新意识,后两句别翻新意,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自然、契合紧密,从而把诗思推向更高的境界,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视景与心情溶化得天衣无缝,别出心裁,是作者在登楼,也是带着历代读者登楼而哲理自在其中。这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来展示生活哲理和自然造化的典范,突出了作者的生命个性当然也就具有了精品意识。放在历史长河里,也是永远璀璨的花朵,常读常新,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诗贵剪裁,作者更是高手,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显示出景象的宏大,但是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转换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技巧十分娴熟。再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前二句以夸张之笔写楼的高远挺拔,超尘绝世,连飞鸟都无法飞临其上;后二句写登楼所见:苍天笼平野,大河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一首佳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世代流传。 (宋政权浅识) 诗词创作如何做到百花齐放 三余草堂 百花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 1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政治与文化素质,把握政治站位,文以载道。 2,加强学习,推陈出新,多读书读好书,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传承国学经典文史,弘扬诗词优秀典范,推动新时代的诗词发展,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支持诗词进学校、进单位、进小区,进家庭全方位的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3,注重实践,多看多学多研究,立足当代,面对现实,为情造文,因情立体,韵律倚情,百花齐放,去陈言,防流弊,全方位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新时代,新社会,新面貌、新生活,继承《诗经》《风》《雅》《颂》韵随情发、律随情变的国学传统,用为世人所理解的时代语言和自然和谐的韵律传统写出新意。而不是“千人一律”。
山东诗词学会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