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病之后,我们要来学习“马蹄”声律。这是关于声调部分的具体应用,这个应用与诗无关,但与对联和赋以及骈文,关系密切。
“马蹄律”的概念与应用,最早起源于骈文。后广泛应用于骈文、多分句长联及骈赋、律赋隔句句式的句脚字平仄安排。至于本句中套入马蹄律的概念,则是近代在对联研究上的成果。
曾国藩仅仅是提到“马蹄”的名称,但没有对马蹄律的具体要求作过多的解释。清代林庆铨在《楹联述录》中,载有其父林昌彝的言论:“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这句话简单来说,即“平顶平,仄顶仄”。
在旧时的教塾中,有这样一个说法:“马走用于尾,马跑用于句。走时看左右,跑时看前后”。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马的走路规律适用于句与句尾字(句脚字)的平仄安排,而马奔跑的规律,适用于一句之间的平仄安排。
接下来我们要说另外一个话题——对联的马蹄与骈文的马蹄的不同处。
如骈文《滕王阁序》选段:
勃三尺微命,(第一联上联)
一介书生。(第一联下联)
无路请缨,(第二联,上联1分句)
等终军之弱冠;(第二联,上联2分句)
有怀投笔,(第二联,下联1分句,与上联1分句相对)
慕宗悫之长风。(第二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
舍簪笏於百龄,(第三联上联)
奉晨昏於万里。(第三联下联)
非谢家之宝树,(第四联上联)
接孟氏之芳邻。(第四联下联)
他日趋庭,(第五联,上联1分句)
叨陪鲤对;(第五联,上联2分句)
今辰捧袂,(第五联,下联1分句,与上联1分句相对)
喜托龙门。(第五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
杨意不逢,(第六联,上联1分句)
抚凌云而自惜;(第六联,上联2分句)
锺期既遇,(第六联,下联1分句,与上联1分句相对)
奏流水以何惭?(第六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
王勃这一选段,整段的句脚字平仄安排都符合马蹄声律。而这,才是马蹄声律的真正来源。
我们今天的课目就到这里,我们之前学习了一些通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音韵基础、八病理论、马蹄声律。这些基础不仅仅是辞赋要用到的,诗联一样有用。
以后的创作系统课,将进行辞赋用韵与句式的详细讲解,这以后就主要针对于辞赋而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