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赏析- 149 瑞龙吟·大石春景 作者/周邦彦〔宋代〕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译文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春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注释 章台路:旧地名,后人代指妓女聚居之地。试花:形容刚开花。愔愔:幽静的样子。坊陌:意与章台路相近。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燕台》句: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露饮: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金缕,喻指柳条。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地方官,十年之后被召还京时所写。故地重游,人事沧桑。作者用隐喻手法,借写重访章台“桃花人面”之悲,抒发其怀旧追昔的抑郁的政治情怀。 此词共三叠。上叠写词人初游故地之所见所感。“章台路”点明地点是京城烟花巷陌之处。接着写季节是梅落桃开、燕子复归的春天。“还见”二字说明此地此景亦如当年所见,独不见当年之人在何处?蕴涵着物是人非之感。“愔愔”几句,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慨。睹物思人,旧日燕子尚知归巢,人却不知何在,更有人事变迁之叹。 中叠因景及情,因物及人,追忆当年“个人”(那人、情人)音容笑貌:“痴小”是娇小,“乍窥门户”是指从门户偷看,显得十分可爱。接着写她打扮入时,满面春风,笑语盈盈的样子。 以上两叠为忆旧、一写今日之景,一写昔日之人,一实一虚,给人以“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感。下叠是伤今,将怀旧之景写得缠绵婉转。“前度刘郎重到”五句,借典写重访“坊陌”,虽然歌舞依旧,但身价远不如旧日秋娘,暗含旧情人不得见的伤感。回忆起当年两人吟笺赋笔、名园共饮、东城闲步的种种美好情景,“知谁伴”乃叹如今却不知谁在陪她?写出无限难堪和今昔强烈对比。“事与孤鸿去”骤然一转,点出“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的怀旧感伤主题。“官柳”下写归途中凄迷春景,照应“章台路”,烘托其探春不遇的断肠情怀。结句以景烘情,含蕴尤其深厚。 这首词借景抒情。刘禹锡、杜牧都因参加政治改革而遭贬。周邦彦用他们的典故,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不幸和感慨。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今浙江杭州人。官累迁。精通音律,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