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赏析- 148 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作者/侯蒙〔宋代〕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译文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 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 注释 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行藏:指出处或行止。无端:无缘无故。良匠: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形容:形体和容貌。当风:正对着风。吹嘘:吹助,指风吹。蟾宫:月宫,月亮。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碧霄:青天。 创作背景 据载,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31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后就写了这首词。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风筝来写诗人个人的志向、意愿和理想。全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哲理于浅显的语言之中。极富艺术特色。 上片首句是自问自答,自己其貌不扬,又年长无所成就,谁又能了解自己呢?世上的人有谁不以貌、以权、以钱取人呢?人们看到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内在的修养才学志向抱负谁又能看到呢?不为人理解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诗人的名声却一下子显扬起来,原来不知是哪个画家把他的形象绘制于风筝上,他也就随着风筝飞上了天空。 末两句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是如此呢? 过片首句是写风筝已飞上天空迎风飘举的样子;只疑远赴蟾宫,是诗人借风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宫”折桂,成就自己的功名事业。雨余时候夕阳红,是写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无限红。“风雨”既是实写,也喻诗人所遭受的人生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诗人始终坚定的相信,他终将会大器晚成。 结两句表面是写绘有诗人形象的风筝飞翔于碧空之中,平地上人们都在观看,其实是借风筝飞翔碧空来表达自己的不凡志向。或许我们今天看似一样,但谁又能知道明天会如何呢?明天,我们也许就会判若霄壤,因为你们是“翱翔蓬蒿之间”的蜩与学鸠,而我则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你们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而我则是志向高远的豪杰之士。 非豪杰之士不能写出豪杰之词,此词便是豪杰之士写的豪杰之词 作者简介 侯蒙(1054~1121),今属山东人。官累迁侍御史、户部尚书、尚书左丞、中书侍郎。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