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赏析- 143 南柯子·忆旧 作者/仲殊〔宋代〕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署,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译文 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在哀怨时光易逝。又是天各一方的凄凉日子,我远在海角天涯。 秋凉的夜露消除残暑的余热,拂晓的徐徐清风吹散朝霞。站在绿杨堤畔询问那池中荷花:你可还记得,去年在此买酒的我吗? 注释 潮平:潮退。怨年华:叹年光易逝。白露:露水。收:消除。残月:一作“残署”,即余热。散:送。年时沽酒:去年买酒。那人家:那个人么?指作者自己。家在此处是语尾助词。 赏析 词通篇写景,又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之情。十里青山,数声鸟啼,残月白露,清风晓霞,有声有色地表现了江南的夏季景色。全词清新雅洁,优美柔和,饶有意味。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境。“十里青山远”是远望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看之景。词人的视线由远望回到近看,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莺歌燕舞、美景如画的赏心乐事了,但对感触颇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未免是一种凄凉了。这是词人长期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厌倦情绪的一种自然反映。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句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逸趣横生,耐人品味。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创作背景 词作者是一位僧人,据说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妻子对他极为不满,甚至食物里下了毒,他得救不死,从此,心灰意冷,弃家为僧,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这首词便是他出家为僧后所作,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生卒年不详。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后自缢而死。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