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泰州追梦人 于 2015-6-27 19:32 编辑
明代,很让人联想到“锦衣卫”。一股令人霎那间就能感到的,高压统治而带来的窒息。其实相比于历朝历代,明代的诗文却是更加的沉寂和衰落。
明朝,文坛一直被台阁体所把持,加上前后七子的垄断。虽然他们职位不高,但是有着官方的发语权。近代评其为:恃才傲物,结社订盟,自吹自捧,把持文坛。文化衰落如此,可见得这倒霉王朝是多么的没有生机,也是民族的悲哀。“文明以止”,方能化成天下。一个民族,文化缺少了正能量的推动,自然是隐患难息,外寇难止,上下无常,人心不安.....至于“路不拾遗”、“有耻且格”之治,岂是靠诸如“台阁体”、“假、大、空”之类的歌功颂德的文章?
按理,经历元朝残暴统治的华夏民族,应是极端的抵制外族侵略。然而文化的没落,已使人木然。李自成狭窄的农民意识与吴三桂自私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全然不顾于民族大义。以至于“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腥风横扫九州;陈子龙、夏完淳之哀泣,也无力回天之重明。但是,堕落,麻木,又何止于明代。前时“空心菜”访美,惘然于民族大义,为一党之私,去寻求外援。奴性如此,何等可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勾结外族成己之名利者,秦桧媚金,妇孺皆知唾骂;读《满江红》,人人气愤填膺。汪伪卖国未远,臭名昭著;风和景明之今日,回思其耻,犹恶人心。“空心菜”是中国人吗?
文化的没落就是如此。峰回路转,历史总在不断的重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种文化怪象,千奇百怪,令人乍舌。“名家”出书,“名家”卖字......无数光亮的背后,不是“学以聚之”的努力,而是“负且乘”的谄媚技巧......老子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信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