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其一》【唐】李白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市)。
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
2、三四句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的楼船。
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公元前113年,刘彻时年28岁,登基12年后,他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第四句回答设问,景陵与茂陵、裂帛湖与汾水,同样是秋风、南雁,催人泪下。
这个合句,更回扣了承句的“事已非”。物在人非,又何止明宣宗,汉武帝不也一样吗?
两个伟大的皇帝,两座空锁深山的陵墓,两艘豪华的楼船,时隔差不多1000年,在王士祯的笔下,产生了共鸣。当年的王士祯,就这样不着一字,怀古之感慨,尽在其中矣。
二、设问句的作用:
此诗所用引导设问句的是疑问代词“何”。
“何似”,不是“哪像”的意思,而是“与。。。相比,为什么如此相似?”之意。
作者此诗的写作意图是感怀汉武帝与明宣宗。用什么方法使两位时隔千年的明君相联系?把他们做对比,无疑是必须的。
而采用设问方式,,用“何似”把前两句所述的明宣宗与下文将要用以比较的汉武帝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既不突兀,顺理成章,
再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