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38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作者/崔涂〔唐代〕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行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人。 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 哪堪漂泊在天涯,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释 迢递:遥远貌。三巴:在今四川东部。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赏析 此诗抒写诗人避乱巴蜀适逢除夕之夜之感怀。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写离乡之遥远和旅途之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亲,生活艰辛,生命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 颔联,具体描绘异乡除夜之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写旅居环境,也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纷乱、凄凉的心清。“乱”“残”二字匠心运筹。“孤烛”二字极具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如今过除夕,独处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读来令人心碎。 颈联,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对僮仆感情的转变,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处发出一片浩叹。 尾联,归结题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崔涂,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善音律,尤善长笛。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书怀》。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