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楚山孤云 于 2015-6-24 02:01 编辑
根据王力等学者的研究,“他”在上古时期属于透母歌韵,拟音为[t'a],中古时 拟音为 [t‘ɑ]; 在这时期“他 ”随着歌韵演变,拟音为[t'uə] ,同时还保留着古音[t'ɑ]。换句话说:从宋元以来“他”有二读,类似汉语拼音作ta,tuo,这两个读音保留至今,今人将“他”读作特tuo,仍视为规范的普通话,直到最近的《新华字典》才取消tuo的读音。
众所知周“他”在《中原音韵》中只有一个读歌戈韵,类似汉语拼音tuo平声。卓从之,周德清二人显然忽略了另一个读音ta。
请看马致远散曲:
1.【仙吕 青哥儿】十二月,第一首: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ta。翡翠坡前那人家,鳖山下。
2.【折桂令 蟾宫曲】警世之二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新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哪里疯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tuo。
3.【双调 新水令】感怀之【石竹子】:
锦绣钱塘富贵家,簪缨画戟官宦衙。百岁能欢几时价,可惜韶华过了他ta。
明人王骥德《曲律》论音韵曰“德清浅士,韵中略疏数语,辄以文理不通,其所谓韵,不过杂采元前贤词曲,掇拾成编,非真有晰于五声七音之旨,辨于诸子百氏之奥。又周江右人摔多土音,未必字字订过,是欲凭影响之见,以著为不刊之典,安保其无离而不协于正音哉。”
王骥德这几句话本来是说,周德清不暗五声七音,他的《中原音韵》不过是“杂采”元前贤的词曲作品编成的。
后世一些学者,不加甄别,一味放大,杂采”二字,忽略了“非真有晰于五声七音之旨”。上述马致远散曲可证《中原音韵》并非根据前贤作品编成。作品只能反映韵类、部分调,而不能反应汉字的声母、阴阳、清浊。
附言:清末以前他,不包含今日的她、它二字。“她、它”是清末文人根据洋文,新创的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