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28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作者/孟浩然〔唐代〕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东林:指庐山东林寺。黄金燃桂尽: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鉴赏 此诗是孟在长安落第后而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首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所欲,原本为隐逸。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苦无资”三字则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颔联,首句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的地方,这里代指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次句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此联正反相对,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颈联,进一步抒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冷。写到此,一种举目无亲、穷困潦倒的境况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一写“凉风”,一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该诗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