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2

雅乐无形,可以兴国 ——随徐健顺教授怀故

[复制链接]

3587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栏目顾问

辞赋鉴赏首席顾问、清风文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70449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3-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楼晓峰 于 2014-3-25 10:02 编辑

雅乐无形,可以兴国
——随徐健顺教授怀故

       经典国学的天音雅乐——吟诵法。2014年3月22日上午,遂昌县影剧院观众爆满,除了徐教授的现场古诗文吟唱表演和传授声音,全场鸦雀无声。听众除了本县语文教师外,还有来自北京、西安、广州、济南、兰州等多个城市致力于传统国学吟诵教学的同仁500多人。
       人皆有初,耕夫樵父如此,天子圣人也不例外。汤汤五千年中华文明赖以代代相传,当归功于一代代鸿儒大道之伟力。然而鸿儒大道之功夫皆从蒙昧之初的读书识字、通经明义开始,年龄是整个中小学阶段。
       汉语的人口覆盖广度仅次于英语,它的使用人口则为世界第一。两者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交流障碍是,汉语词汇以表意为特点,英语词汇则以表音为功能。中华五千年,经史子集圣似天机,浩如瀚海,这是代代华夏子民赖以修身、养性、惠人、治国的方略、道法之经典武库。那么,中国古人又是如何读书的呢?史料表明,中国在汉朝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符合汉语表意特点的读书乃至创作方法——吟诵法,就是根据汉字表意和五声的规律特点,对不同声调的汉字规定不同的发音方法,配以不同的发音时值,使得具体的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诗文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悦耳的音乐效果;再进一步,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的方言腔调,创造出东西南北声相似,秦楚吴越音不同的吟唱方法。
       一言惊座,发聩振聋。“一百年来,底蕴深厚的国学教学法被人为地、非理性地抛弃了”;“一百年来,我们全盘抛弃了一代代圣人创造、积累的文化经典,而把一种地域、理念、传统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当做救国良方来引进,尤其要命的是,仅仅引进了一半——技能和技术,而把信念和理想给疏忽了……”;“一百年来,拥有自己丰富语言文化的十几亿人口的文明大国,我们的学校一直在用异域西方的语文教学法教育中国孩子学习中国语文”。
       教授讲完有如时代春雷般震撼人心的三句话后,听众唏嘘声彼伏此起,给原本就鸦雀无声的场面增添了更加肃静的气氛。
       史料表明,中国从汉朝开始全面设立教育机构,分别为郡学、邑校、乡庠、聚序等。同时官办与私塾双轨并行。但是无论哪一种级别的教学机构,无论官办还是民办,相同的是,一律都采用吟诵法教学语文。根据徐教授长期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吟诵法也是在东汉时期出现。因为古代纸张匮乏,而吟诵具有较为固定的音乐形式,便于记忆,因此古人吟诗作文常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思维和打底稿。既然吟诵是有利于文章思维的途径,则有来龙必有去脉,这种方自然就成了后来人们读经念文的方法而代代相沿。
       “经典国学吟诵法,那是雅乐,那是天音……”
       文化复兴,吟诵是基础。徐教授县城讲课只是他此次遂昌之行目的之一部分,在当天上午、中午、晚上连续三堂长课后,第二天徐教授等一行人马不停蹄移师大柘,在我县王财贵经典学校进行吟诵法教学现场观摩指导。为了借大师的功力推动吟诵法教学,使中小学经典教学成果得到专家检验,当天王财贵学校所有班级均向来宾展示吟诵教学观摩课。小班化的教室里师生和谐,气氛轻松。其特点是同一个班里聚集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实行多年级、师生一对一同堂上课。虽然每班均由三名教师同时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每位学生的教学过程和进度都是学生自己安排的,因此所学内容和进度均不同步;教师不坐讲坛,而是随意性地坐在学生中间。学生既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还可以摇头晃脑,边走动边思维。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深,学生是完全主动的;相反,教师则成了被动的客体,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咨询,满足指导、检验之要求。
       意外的是,遂昌育才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和教研主任一起,带领一个班的学生远道而来,借这里的场地开展吟诵法语文观摩教学。学生那古典的发音方法,轻重高低的语调掌握,发音时值的精确控制,抑扬顿挫的音乐情境以及温文尔雅的上下课礼仪,让一位位来宾看得目瞪口呆,纷纷感慨吟诵法的魅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徐教授除了频频赞许外,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丁点瑕疵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学校未来的进展指明方向。
       中华复兴是当代国人的共同之梦。回首近代,中国仅仅依靠经济一条腿的力量走过了艰难的百年发展之路。直到改革之初,在一批批有识之士的影响下,中央领导终于意识到了传统国学文化对于强国的必然关系;而且渐渐地在具体的文化复兴之路上与文化届有识之士达成共识,即文化复兴要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起步,要用古人的吟诵法来教学四书五经。近年来经典国学吟诵教学法在各地悄然兴起、台湾王财贵吟诵教育理念被大陆接受等现象便是生动的见证。
       不绝如缕,复兴有望。从近代开始,随着清朝科举的废除,民国的建立,新学堂的兴起,私塾和吟诵法的命运日渐式微。抗日战争时期,脱胎于外来歌剧的朗诵诗盛行,形成汉语朗诵的新格式,吟诵法便被彻底取代。但是,在吟诵教学走过了五千年辉煌又经历百年式微的过程中,一批对于中国经典国学以及吟诵法的痴情守望者从来都没有中断自己复古的梦。只是五四风潮和此后面临的国家重建工作盖过了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思维,以至于这些守望者的力量奄奄一息。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没有熄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理想的信念。如:
       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
       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制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
       “文革”以前,赵元任、朱自清叶圣陶杨荫浏俞平伯等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
       80年代,学者聚会常有吟诵,亦有演出、研究,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华钟彦李西安、王恩保、秦德祥、盘石等先生专力搜集吟诵、研究吟诵;
       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5年,茆家培先生主编《中国古诗词吟诵曲选》出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出版,并附吟诵录音光盘。尹小珂以《中国传统吟诵调的艺术价值与生存现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
       因此可以说,在吟诵法惨遭厄运的一百年中,它的根脉始终不绝如缕。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智者仁人的行动终于回天乏力,但是,所幸的是,他们的努力为今天的复兴保留了像火种一样珍贵的史料;更为万幸的是,这些珍贵史料被一批根本未接触过吟诵法、但先知先觉的后来人所发现!而且他们的“复古型创新”理念和行动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国学要复兴,雅乐要流行。吟诵法,但愿她一路走好。
————————————————————————————————
       徐健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75

主题

1297

回帖

7621

积分

版主

新诗散文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21

热心奉献奖章

QQ
发表于 2014-3-2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楼主!:)

点评

谢谢光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30 06:24
周麟(曾用笔名:麟子 江離 安吉越王)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吉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内刊联盟刊物《竹乡文学》报副主编,诗歌版主编。

3587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栏目顾问

辞赋鉴赏首席顾问、清风文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70449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光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5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