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17 春望 作者/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连绵战火已延续了一个春天,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愈搔愈短,几乎不能插簪。 注释 国:指国都长安。破:陷落。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先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至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作此诗。 鉴赏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感人至深。 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而山河却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音信难通。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词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破”交代了历史背景,“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该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沉郁顿挫”之艺术风格凸显。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