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赏析- 102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作者/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也一变清凉。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容光焕发,看起来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注释 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寓娘:王巩的歌妓。柔奴:即寓娘。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炎海:喻酷热。岭:指大庾岭。试问:试探性地问。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柔奴的词,不仅刻画了其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词之风格特点: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上片总括写其外在美。开篇两句,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接三句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也能一变清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主要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其神态容貌:“万里归来颜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不仅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该词以明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在赞美柔奴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创作背景 苏好友王巩因受自己“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荒僻之地宾州。王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王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