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自春来
作者/柳永〔宋代〕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象尽带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升到了树梢,黄莺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起床。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吟诗作词,寸步不离。我也不必躲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而坐。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
注释
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亸(duǒ):下垂貌。无那:无奈。恁么:这么。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纸。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镇:常。和:允诺。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词,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词以一个少妇口吻,抒写她同爱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开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少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悔恨之情。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为。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结尾三句明确表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在宋元时期广为流传,受到普通民众,尤其是歌妓们的喜爱。到了元代,关汉卿更是把它写进了描写柳永与歌妓恋情的杂剧《谢天香》里,深得文学者的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