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柳
曾巩 〔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释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受知于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他的文,历代推重,对于他的诗,则自宋代来就评价不一,不少人认为他不会作诗,平心而论,他的不少诗还是不错的,尤其七绝,格调高远,字句清健,构思亦多有变化。估计是人们以他文的水准衡量他的诗,所以相形之下就觉得差了不少。
1、乱条:杂乱的枝条,这里特指柳。
2、犹未:尚还没有。
3、变初黄:初春柳树发芽,枝条簇生,一片金黄。
4、解:懂得,知道。
5、飞花:柳絮。
6、蒙:蒙蔽,遮蔽。
· 简析
早春时分,万物萌生,柳树发芽,但它的枝条尚未变黄的时候,由于倚靠上了东风,它便借势乱舞,甚为张狂。此后它更濛濛飞絮,遮天蔽地,连日月之明都被其完全掩盖,莫非它竟然不知道,一旦秋天降临,高霜飞下,它的一切得意、张狂之举都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吗?!
此诗形似咏柳,实则咏人,借物寄托,深自有刺,不外乎正告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正如天地有清霜,人间亦自有道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马玩完。
一般而言,咏物诗宜处理好托物言志的“本体”和“像体”。本体即托物言志的“物”,像体即欲从中引申的“志”。以本首而论,本体和像体之间关联度紧吗?应该说确实是有的,柳条由于过于柔弱,风来便会狂舞一片;晚春时分,柳絮亦确实飞得不亦乐乎,举目天地,何处不柳絮迷蒙?由于这两种属性确实和小人得志便张狂的形象极为相似,因此诗人借咏柳直刺小人便显得天然合理,绝无任何的牵强穿凿之感。
然而可能也正是因为相似度太高了,我读后却觉得此诗写得太透了,因为太透,所以便少了很多咂摸品味的空间。好的咏物诗,应该“物”与“志”之间,既千丝万缕,但又绝不可等同,中间要能相对清晰的分出“本体”和“像体”,似本诗,则“本体”和“像体”之间的距离几近于无,几乎完全可以用“像体”代替“本体”,恐怕这也正是本首虽然文采沛然却被不少宋诗选本漏掉的原因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