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诗词界流行古香古色,沿用古人用语,比如"玉漏"丶"屐痕"丶"云髻"丶"云鬟"丶"霓裳"丶"长袖"......以为"雅"。而对现代语言或口语,则讥之为"俗"。
窃以为,作诗填词可以师古,但不可以泥古。清代词家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历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师古,主要是师古人的写作技巧和构思方法,而不可以生搬硬套古人语。如上述那些词汇早已过时,试想今人谁还用"玉漏"计时?谁还穿木屐行路?哪位女士还穿"霓裳"?即使古人,如李白丶白居易丶陶渊明丶柳永等大家的诗词,都比较通俗易懂。而流传千古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明白如话的作品。如<<静夜思>>丶<<离离原上草>>等等。
<<中国文学史>>在评价宋代大词人柳永词时有一段这样的话:"柳词的又一特点是语言的进一步通俗化和口语化。"。我以为创作诗词是给多数人看的,尤其是给当代人看的,为大多数人服务与利用的。因此,诗词必须反映生活,反映现实,洋溢时代气息。诗词用语必须雅俗共赏。通俗化丶口语化应是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