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危阑独倚 于 2015-4-23 14:57 编辑
[原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阴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或许是因为“性本爱丘山”,诗人们历来喜欢登高远眺,浮云远岫与落日孤城的景象无不引起百感茫茫的茫茫太息,钱钟书有一言以蔽之:“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这首《安定城楼》的作者李商隐在持续于中晚唐历史上达数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一边是老师令狐楚的收留授业之恩,一边是丈人王茂元应允嫁幺女的信任,文宗大和九年((835)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考试时,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不幸落选,失意地再回到泾源,登上泾源古城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朝政的混乱,腐败势力的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题为《安定城楼》的七律,这也是李商隐登临之作中最出色的一篇。
首联写远望所见:“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阴外尽汀洲。”高耸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城楼,视野越过近处的绿杨林子,遥遥看到浮现水中的一片沙洲。迢递,用来形容楼高;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汀洲就是指的这个地方。诗人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自然感慨万千。
可李商隐所处之时世,早已并非繁华昌盛的盛世,所以诗中不见宽广辽阔的大好河山和赤诚热烈的浩然之气,有的只是充满危机的衰颓朝政和诗人个人的渺茫前途。“贾谊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人联想到两位与自己目前处境相似的前人:贾谊青年时即被汉文帝破格擢升,建议屡被采纳,因此遭到当朝元老们的嫉恨,最终被排挤出朝廷。贾谊向汉文帝上述有所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之语,沉痛恳切,但最终还是不为所用。李商隐以贾谊自比,认为自己应试不中的心情与贾谊类似。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逃离京城长安到荆州避难,依附于荆州刺史刘表,在荆州的日子里,王粲曾于一个春日登当阳城楼,痛悼其身世,写下了传世名篇《登楼赋》,而此时的李商隐也在政治动乱中远赴泾源,投奔王茂元,个中况味正与王粲依附刘表相似。
颈联为千古名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诗人又作转折,表明自己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愿望,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这一联中的“永忆”说明,功成身退不仅是李商隐当时的思想,而且是他生平一贯的愿望:等到自己旋转了乾坤,澄清了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以后,也就是等到唐王朝中兴之时,这才是白发苍苍的诗人功成身退之日。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在封建社会诗人的作品中是常见的,反映了“隐居”和“入世”矛盾。
可是险恶的世事却容不下这样高洁的志向,于是就有了尾联的激愤:“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意思是把死老鼠当做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无休无止的猜疑。《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惠子在魏国为相,庄子素来与惠子交好,便去魏国拜访他,不料谣言四起,说庄子此来别有用心,恐怕是要夺取惠子的相位。惠子大为惶恐,一连三日三夜在国中大搜庄子,庄子就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雏,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一只刚刚捉到腐鼠的猫头鹰却对着飞过头顶的鹓雏发出恐吓式的叫喊,生怕他来抢自己的腐鼠。诗人虽有建功立业之志,但怀才不遇,遭猜忌与排斥,于是在诗中借典设喻来自比。
登高远眺的题材,在古代诗篇中是十分常见的,登的高自然看得远,往往能引出一番荡气回肠的感慨,但仔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杜甫的《登楼》写“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表现出诗人为唐王朝内乱外患层出不穷而忧心忡忡,感情深沉是它的特点。柳宗元再次被贬调任柳州刺史的时候,想念起由于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遭到失败而一再受到打击,被贬到偏僻荒凉的地方的朋友们,写下了《登柳州城楼》一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全篇就是突出了一个“愁”字,包含了无穷愤懑的情绪。比柳宗元晚出的许浑,却又不同。有一次他登临咸阳城楼,写了一首《咸阳城西楼晚眺》,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当时越来越腐败的唐王朝大乱不远的预感,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在沉郁的意境中,表达了诗人的不安和隐忧。
而李商隐的这首《安定城楼》却是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仍然不放弃追求理想的精神。“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样高洁的愿望在现在已经鲜见,隐藏在高洁的外表下的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还有多少人能做到急流勇退,更多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要追求更多的“功”、更多的“名”,开始的不知足逐步演变成了唯利是图,这样无止境的欲望正是社会不正之风的源头啊。距今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的诗人李商隐尚能如此洁身自好怀鹓雏之志,鄙夷嗜腐鼠之徒,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一代新人,岂不更要有高尚美德、明洁情怀!
徐太乙联系方式: 通讯处:南通大学文学院广电13-2(邮码:226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