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子若云 于 2015-2-28 11:53 编辑
曲作《恭城第十届桃花节》点评 原文: 《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 满山遍野溢春光,中外佳宾游兴狂。岭上桃花相竞放,尽芳香,一半儿嫣红一半儿絳。
点评:
此曲的作者是想写恭城桃花节的盛况,全曲充满欢乐的气氛,内容与情调是健康的。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写曲,不足处也比较明显,下面略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这首曲的标题。原标题:《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关于散曲标题的写法有两种,这是现在约定俗成的,也是公认的。如本文所要点评的曲作,标题可以写成:【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也可以写成【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的内容。 “满山遍野溢春光,中外佳宾游兴狂”,这两句是写春光遍野,游人在尽情地欣赏风景。如果作为一般的状物写景,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是既然题目已经标明是写桃花节,就应该尽快入题,不要牵涉太多与中心无关的东西。因为这首小令,本来就非常短小,一共才五句,你如果在开头就用了两句很宽泛的描写,接下来的三句你还有办法凸显中心吗?显然是不能的。写这类短小的曲作,一定要做到不该下笔时惜墨如金,需要着墨时尽情挥洒,这样才能使中心突现出来,完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可以改成:“节来谁爱闹春光,游客蝴蝶喜欲狂”。这样,开篇扣题,先以在这节日到来之际“谁爱闹春光”设问,再以“游客蝴蝶喜欲狂”来欣赏桃花的心态作为回答,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桃花节的盛况。 “岭上桃花相竞放”,这句不错,紧扣主题,写出了满山桃花怒放的情景。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尽芳香”,不如改成“散芳香”,“尽”,表示到处,是副词;“散”,表示动作,是动词,但却能更显情态。因那桃花在这节日到来之际,对于远道而来的宾客,对于纷飞而至的蜂蝶,除了展示自己美丽之外,还把芬香奉献出来,以尽显地主之谊。 “一半儿嫣红一半儿絳”,“嫣红”与“绛”两词意同,都是表示亮丽的红色。两个“一半儿”,最好能写出事物的两个方面,使之形成对比。另外,“绛”是去声,不合律。按曲谱,末句最后一字可用平、上,而以上声为最佳。可以改成“一半儿相酬一半儿奖”。“相酬”和“奖”,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桃花对游人和蜂蝶的态度,一个是作为酬劳付给,一个是作为感谢和奖赏付给,这样将桃花拟人化,就表现了桃花的欢快风趣,突出了桃花节的节日气氛。这样,修改后的作品内容就比较集中了。 最后,想再讲讲命题的问题。 这首曲,修改之后,虽然内容围绕桃花节来写了,但毕竟这样的小令篇幅有限,要想表现整个桃花节的场面,还是不能够的。而作者的原题是《恭城第十届桃花节》,题目显得太大。只有五句的小令,无论怎么写也难以表现这样大的题目的。修改后的作品,不过是桃花节中的一个特写,一个镜头,一个场面。曲牌的篇幅限制了内容,这就得要考虑修改题目,使之与内容匹配。原来的题目太大,我们就将它缩小,可以改成“恭城第十届桃花节拾景”。加上“拾景”两字,就表示下文所写的只是桃花节中的一个场景,与内容就相切了。 修改后的曲作: 【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拾景 节来谁爱闹春光,游客蝴蝶喜欲狂。岭上桃花相竞放。散芳香,一半儿相酬一半儿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