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8-15 09:10 编辑
失粘诗简易检测与评定2020.08.15 失粘诗,唐白居易在【金针诗格】称: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两平头诗即为常见的失粘诗。 格律诗正格是讲究平仄对粘的,是否粘对,关键看每句的第二字。古人论诗有“拈二”之说,即言第二字不能“乖平仄”。(诗不能在第二字出现平仄问题) 依此,我们可依据第二字的排列确认诗体: 绝句五、七言正格均有两种格式: 平仄仄平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仄平平仄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唐·王昌龄 七言绝句 寒雨连天夜入吴(一作湖),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失粘诗:诗之二联皆同起。(即一三句第二字同平仄) 平仄平仄 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伊州歌(唐·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慇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仄平仄平 自遣(唐·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沈子归江东(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绝句之两平头体,唐时即称“折腰体” 。。。 “折腰体”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 雨梦按:此诗即为“仄平仄平”体。 。。。 “折腰体”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 即要求"从中"失粘;而诗意上并不截断。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七律、五律。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 八句律诗的折腰体: 先谈八句律诗的正体: 八句律诗的正体是由两首同起绝句迭加而成: 1.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头四咏 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曲江二首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 八句折腰体:八句折腰体律诗是由两首不同起绝句迭加而成: 1.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唐·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2.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有客★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 八句折腰体要素: 1.必须从中折断,中者,腰也。凡不合此,均非八句折腰体。 2.必须由两首首句不同起式正体绝句构成,凡不合此,均非八句折腰体。 3.发生在其它联失粘现象均属“两平头体”,又称“顺风调”。见“顺风调”诗例: 4. 5.... 顺风调可能出现在任何联: 1.首联顺风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此诗首联顺风,颔颈尾联粘对无误。 … 2.颔联顺风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非折腰体,因上四句非正体. … 3.颈联顺风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注:此非折腰体,因下四句非正体. … 4.尾联顺风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折腰体和顺风调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 论文论失粘诗,并非推广,只是使读者了解唐人律诗有此诗格,乃正体之变体,切勿责之非律诗也 附注: 1.唐人诗话称八句折腰体为“背律体”。 2.本文未谈及其它失粘诗和平头诗折腰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