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14讲:诗词的修辞手法(衬托)并介绍词牌《虞美人》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诗词的修辞手法——倒装并介绍了词牌《昭君怨》。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诗词修辞手法——衬托并介绍词牌《虞美人》。
一、衬托
衬托是指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个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衬托又分为反衬和陪衬两种类型。
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事物的就是反衬。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事物的就是陪衬。
反衬和陪衬都属于衬托的诗词修辞手法。
下面我们先来讲第一种衬托--反衬。
(一)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因其表达效果鲜明、强烈而深受古代诗家词客的钟爱,在写景和抒情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1.反衬的作用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可见反衬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双倍的作用。
2.反衬的分类 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反衬方式主要有动与静之间的反衬、虚与实之间的反衬、今与昔之间的反衬、哀与乐之间的反衬等,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动与静之间的反衬
动与静之间的反衬,或者以静反衬动,或者以动反衬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最著名的例子当数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诗的五六句用以动来反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其他如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动来反衬静,使静显得更加幽静、深沉。
以静衬动的例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明月的静衬托清泉的动,将山林的清新、宁静之景描写得如临其境,为后面的浣女、渔舟之动做衬托。
其他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都是静衬动的例子。
(2)虚与实之间的反衬 在古诗词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情况都是用虚来反衬实。
我们一般将没有的、假托的、主观的、隐蔽的、未来的以及未知的当成“虚”,与之相反的即为之“实”。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概,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前一联是讲去年的事,是虚,人面桃花相映红。 后一联是讲现在的事,是实,桃花依旧笑春风,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了。 这就是虚与实的反衬。
再如,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是苏轼纪念妻子王弗所作。是采用了上实下虚的写作方法。
千里孤坟,这里是实。妻子已经死了,这里是实。
下片讲的梦境,是虚:
小轩窗,正梳妆,这是梦境,是虚景。现实是残酷的,梦境是美好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真切地表达了对自己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再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中的仙境就是虚拟的景象,如“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等。
作者虚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来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又如柳永的《雨霖玲》:
寒婵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玲》)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拂面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今昔盛衰之间的反衬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通常是用过去来反衬现在,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例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并不在眼前,也就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用过去的繁盛来反衬如今的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凯旋而归,战士们换“锦衣”,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的繁盛; 另一幅则是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凄凉景致。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4)哀与乐之间的反衬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自然的欣赏和渴望,一旦遇到自己不能拥有的时候,感伤之情就会不约而至。
例如:
元好问的《临江仙》: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般勤桥下水,几日至东州。
这首词上阕回忆畅游大明湖的情景,新秋之时荷花娇艳,荷叶田田,一派美好的景象。
下阕笔锋一转,景致再好,却离别在即,用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分离愁思之深。
又如宋代李彭的《春日怀秦髯》: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第一、二联写盎然春意中一派明媚景象:无边的春草,新绿欲滴;照眼的春花,撩人欲醉;
春天气息何等浓郁。然而,诗人年事已高,不能再去游玩,心情怎能不难过?前面的表现越美好,就越突出后心情的消沉。
反衬和对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我们万不可将二者视为相同。
反衬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手法。
总而言之,反衬有主要形象,意在“衬”,次要形象是为了突出主要形象的;而对比意在“比”,正反两方面是平等的,没有主宾之分。
(二)陪衬
所谓陪衬,也叫“正衬”,就是用类似的景物或景色来烘托情感。说的直白点,就是用好衬好,用美衬美,用丑衬丑,以悲衬悲,以喜衬喜,等等。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千尺的潭水来衬托汪伦对作者的情谊。
诗词中的陪衬有以下几种: 1.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瑟之景来烘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阔秋景,衬托出作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2.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占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剌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正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3.用景色衬托人物
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少女的面色。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地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艳。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4. 景物衬托景物
例如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用“星星垂挂在远天”来衬托平野的辽阔,用“月光涌动”来衬托大江在汹涌奔流。
5.以人物衬人物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中写“小乔”这样的美人,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风姿。这首词也用了反衬的手法,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二、介绍词牌《虞美人》
(一)词牌名介绍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碧鸡漫志》云:“《虞美人》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又有名《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题考 【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 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 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 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二)词牌格律
1、正格
虞美人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南唐)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 似当年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读仄平平韵 笙歌未散尊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阑深 满鬓清霜残雪 思难禁
中平仄仄平平仄换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换平韵中仄中平中仄读仄平平韵 此调以李词、毛词为正体,而宋元词依李体填者尤多。若顾词二体,则惟唐人有之,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四换韵,其两结系九字句,或两字微读,或四字微读,或六字微读,以蝉联不断为合格。 按苏轼词前段结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后段结句“对月逢花不饮、待何时”,“醉”字、“不”字俱仄声。又冯延巳词后结“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尘”字平声,“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张、冯二词。
2、又一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张炎
修眉刷翠春痕聚 难剪愁来处 断丝无力绾繁华 也学落花流水 到天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读仄平平韵 那时错认章台去 却是阳关路 待将心恨趁杨花 不识相思一点 在谁家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 此与李词同,惟前后段不换韵异。按周邦彦词前段“恋、远、腮、来”四韵,后段“按、看、煤、灰”四韵,葛胜仲词前段“树、暮、时、池”四韵,后段“露、语、诗、归”四韵,俱不换韵,正与此同。
3、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冯延巳
玉钩鸾柱调鹦鹉 宛转留春语 云屏冷落画堂空 薄晚春寒无奈 落花风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读仄平平韵 褰帘燕子低飞去 拂镜尘鸾舞 不知今夜月眉弯 谁佩同心双结 倚阑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换平韵平仄平平平仄读仄平平韵 此词后段不另换仄韵,但换平韵,与张词异。
4、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毛文锡
宝檀金缕鸳鸯枕 绶带盘宫锦 夕阳低映小窗明 南园绿树语莺莺 梦难成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玉炉香暖频添注 满地飘轻絮 珠帘不卷度沈烟 庭前閒立画秋千 艳阳天
中平中仄平平仄换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换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此词前后段亦四换韵,但两结俱七字一句、三字一句,多一字,多押一韵,与李煜词体又异。《花间集》孙光宪、顾夐、鹿虔扆、李珣、阎选词,《阳春集》冯延巳词,俱如此填。宋词有欧阳修、杜安世诸作可校。 按欧阳修词前段第四句“睡容初起枕痕圆”,“睡”字仄声,“初”字平声。后段第四句“故生芳草碧连云”,“故”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其馀悉同李词。
5、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 霜夜愁难晓 油灯野店怯黄昏 穷途不减酒杯深 故人心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羊山古道行人少 也送行人老 一般别语重千金 明年过我小园林 话如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此与毛词同,惟前后段不换韵异。按杜安世“江亭春晚”词前段“尽、近、情、行、清”五韵,后段“舜、峻、人、沦、巾”五韵,俱不换韵,正与此同。
6、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五平韵 顾夐
触帘风送景阳钟 鸳被绣花重 晓帏初卷冷烟浓 翠匀粉黛好仪容 思娇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起来无语理朝妆 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 恨悠扬
仄平平仄仄平平换韵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此调字句悉同毛词,惟前后段全押平韵异。《花间集》亦仅见此体,无宋词别首可校。
7、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顾夐
少年艳质胜琼英 早晚到三清 莲冠稳篸细篦横 飘飘罗袖碧云轻 画难成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迟迟少转腰身袅 翠靥眉心小 醮坛风急杏枝香 此时恨不驾鸾凰 访刘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换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此词字句亦与毛词同,惟前段全押平韵,用“触帘风送”词体,后段两仄韵三平韵,仍用毛词体,见《花间集》。采入以备一体。
(三)词牌特点
1、句式:78763句式。上下片相同。
2、在押韵上是平仄转换格。
3、该词牌主要是以五,七、九言相间而填的诗句词。符合诗律要求。
4、最后一句有句读,相当于上六下三的句式。
5、填词内容,主要适合填伤春怀旧,哀怨忧愁情感的内容。适合填婉约感情的作品。
6、九字句在六三句读之间前后的仄声字不可同声调,要有变化。
(四)例词赏析: 原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 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风:指春风。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
⑶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⑷凭阑:靠着栏杆。
⑸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⑹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罍(lé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尊罍,一作“尊前”。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⑺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⑻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一作“声”,指幽深。
⑼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è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任:一作“禁”。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 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
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着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象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下半片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也许也像东风解冻。“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自慰,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亡国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
“凭栏”句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
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
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
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最具情感震撼力的一句。
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14讲作业:
一、回答问题
衬托有哪两种修辞手法?各有几种?
二、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依正格填一首《虞美人》。题目韵部不限。
词牌格律:
虞美人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南唐)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 似当年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读仄平平韵 笙歌未散尊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阑深 满鬓清霜残雪 思难禁
中平仄仄平平仄换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换平韵中仄中平中仄读仄平平韵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jpg 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二晚上12点。
小渔村词三期研修班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