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5讲:豪放派的词风特点并介绍词牌《渔家傲》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风特点并介绍了词牌《江城子》。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豪放派的词风特点并介绍一个新词牌《渔家傲》。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一、豪放派的形成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预备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第二是奠基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 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张炎《词源》将“ 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第三是顶峰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第四是延续阶段: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二、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大体是: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 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
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由于豪放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
苏词《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 昨日春》、《青玉案 东风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三、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我们在学习婉约派的词风特点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一笔带过。
(一)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气势上的区别: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离别之思。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格律形式上的根本区别:
婉约派:格律精严,风致醇雅,局于艳科。婉约派词人一般更注重词的形式。视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音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 豪放派:纵横开阖,开拓创新,豪不就律。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敢于突破,不受约束。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三)题材上的区别:
婉约派的题材是 “樽前”“花间”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所谓“艳科”之范畴。题材范围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题材是“塞外”“江天”,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题材范围比较广阔。
(四)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婉约派:“回环吞吐”写景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丽,抒情则委婉含蓄。常用蕴籍比兴的表现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冲口而出”铺叙直陈为主,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
如苏轼《念奴娇》。
附下表: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 | | | | | | | | 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视野广阔 | | | | | | | 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所谓“艳科”之范畴。 题材狭窄 | | | | 严守格律,重视音律谐和,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 |
四、豪放派代表人物及词作赏析:
豪放派以范仲淹开先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一)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例词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终因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
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 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 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二)点评 作者:佚名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 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 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三)简介词牌《渔家傲》
1、词牌名介绍:
渔家傲 明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 按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如杜安世词三声叶韵,蔡伸词添字者,皆变体也。外有《十二个月鼓子词》,其十一月、十二月起句俱多一字。欧阳修词云:“十一月,新阳排寿宴。十二月,严凝天地闭。”欧阳原功词云:“十一月,都人居暖阁。十二月,都人供暖箑shà扇子。”此皆因月令,故多一字,非添字体也。
词牌释义【乐府纪闻】:“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tiáo 霅zhà 间,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 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标准体【渔家傲】词牌格律 范词欣赏:标准体【渔家傲】宋·范仲淹(62字十韵) 上阕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一【意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二【意群】)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下阕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三【意群】)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第四【意群】)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1.标准体【渔家傲】的【主韵律】特征明显,统一是“中平中仄平平仄”单仄入韵,句号结尾。 2.请特别注意,【主格律】是双仄促韵,逗号结尾,所以三字句宜用“平仄仄”句型。 3.标准平仄谱的“中”表示“可平可仄”,其它平仄一字不可易。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2、词谱格律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3、例词:
范仲淹〔北宋〕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词牌特点:
渔家傲词牌入般涉调,音节拗怒,情绪紧张迫促,适宜于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 这一词牌共六十二字,上下两片相同,都是77737句式。
完全是七言仄韵的两首绝句合二为一的。 其中所不同的是仅有第三句协韵,下面添了一个三字句而已,而且这个三个字也要协韵,
这就是《渔家傲》的基本特点。
下面再发几首,大家欣赏一下: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作者: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作者: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对酒当歌劳客劝。惜花只惜年华晚。寒艳冷香秋不管。情眷眷。凭栏尽日愁无限。
思抱芳期随寒雁。悔无深意传双燕。怅望一枝难寄远。人不见。楼头望断相思眼。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作者: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小渔村词3研修班第5讲作业:
一、审词牌《渔家傲》,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词牌名介绍。
2、词牌格式(正格)。
3、大部分作品都用的什么韵部
4、大部分作品填的什么内容
5、属于什么调。
6、该词牌中有没有用对偶句的地方。
7、该词牌中有无领字。
8、如何断句。
9、注意上下阙的呼应。
10、起句煞尾的仄声用的什么音。
11、界字。
二、用豪放派的风格试填一首《渔家傲》。题目不限,韵部不限。
要求:互评,楼下的点评楼上的,第一楼评最后一楼的。注意点评时用“点评”栏,不要用“回复”栏,以免造成作业楼层混乱。
词牌格式:
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二晚上12点。
小渔村词三期研修班教室网址: http://www.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