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加华 于 2020-4-23 06:20 编辑
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4讲:介绍苏轼以及词牌《江城子》(主讲:微尘)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上两讲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作品并介绍了婉约派的词风特点。
这一讲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的词风特点,并介绍一个词牌《江城子》。
一、苏轼词风简介:
在开始上课前,我们一起先来看一首小诗: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这首七绝诗的特点很别致,别致在哪呢?就是它可以倒着念,依然是合乎格律的七绝。而诗的意思却又别有风味。倒过来读,这诗就变成了: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舵。 具有这样特点的诗叫回文诗。回文诗其实有多种多样的。历史上文人们花样翻新,藏头的,嵌字的,玉连环的,轱辘体的,词的曲的,律绝的等等等。发展到后来,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艺术门类了。
史上最壮观最有名的的回文诗是《璇玑图》,横列29字,竖列29字,八百四十多字的一个大方阵,横着竖着斜着都可以成诗,交互读,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也可成诗。
三四五六七言不等,按一些很较真的人的统计算,内藏七千九百五十多首诗,这还没找全呢。
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将文字游戏玩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就已经不是游戏而是艺术了。 写回文诗虽然可以看成戏作,却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巧妙的构思,历代文人玩者颇多。
写诗填词看重的不仅仅是谁读的书多,更在于其一个“巧”字。严羽谓之“诗有别才,非关书也”,意也在此吧。
我们上面看到的这首回文诗的作者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代文学巨匠---苏轼。 关于苏轼,央视《百家讲坛》上,康震老师大讲“苏东坡”,说的比我们讲的好,所以,我就不对他的生平多做详细介绍了。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苏轼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好使我们借而鉴之,学而用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们最常称呼他的是“苏东坡”。他已不能仅仅用多才多艺来形容了,而是在各个文化领域皆为一代领袖,成就极高。
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如此全才者当属罕见。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辟豪放词风)、书法则名列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之首,绘画上,他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如此多方面的全才,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及诗学理念上,必定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在诗词领域,我们今天先关注一下他的诗学的理念体系,了解一下苏东坡是怎么看待诗词的。在中国诗词艺术领域,他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所有爱诗之人,都不能忽略他。我们同样也不能。
东坡论诗言论很多,其理论体系不仅源自于他“读万卷书”而打下的扎实的文化底蕴基础,也来自于他“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经历。 他写过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描写了人物、兽虫、亭台、江河、古迹、山岳、湖海、泉石、园林、风雪、雷雨、花木……罗列如此种类繁多的题材写作,反映了他大量写意传神的佳篇精制,我们就要问了,他是怎么琢磨的,他是怎么看待诗词的?
下面简略阐述一下他的诗词思想。 首先,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学起,守规守法,是他一贯的主张。诗闻九皋,当学老杜。他言之“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这里所说的子美就是杜甫。因为杜甫写诗非常严谨,写物极工,有规矩法则在,所以,“可学”!他的名言是“学杜不成,不失为工”。就是说,你即使写不出老杜那样沉郁顿挫之神韵,那么你也能学到他严谨精工的治学精神。端正态度,“写物之工”,乃是学诗的第一要物。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写诗“写物之工”,那是必备的基本功,没有基本功的扎实铺垫,没有底蕴的厚实积累,就很难表达出什么奇思妙想来的。 换句话说,没有基本功,你也难以有什么“奇思妙想”的诗意,偶尔的一时心血来潮,那叫冲动,而不是诗意。动辄主张可以不拘、可以不工来表达所谓的激情诗意,言之“以辞害意”者,其实都是荒唐的借口,为自己贫瘠的文化家底找借口遮羞而已。 其二,“写物之工”那是基本功,合章守法那是遵循“游戏规则”,如果诗词仅仅一个“工”字还算不得好作品,那不是诗人的追求所在。东坡又说了“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他推崇老杜的不仅仅是老杜的一个“工”字,更推崇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提高诗人的语言艺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东坡的总结是,清警精到,化俗为雅。“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融化”(竹坡诗话)。“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今无”这是他在《赠诗僧道通》中的句子,写出山里的烟霞景色,能含有蔬笋新鲜气味的诗,自古以来就很少。
诗人作家们的才力不足,关键在于基本素质不足,浮躁而不守工,不求新,不求雅。化俗为雅的能力就大大的缺乏。清丽警拔,语贵创新,要的是在工的基础上,更要新奇独特。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诗须要有所为而作”(《又题柳子厚诗》)。东坡强调写诗的生活实践性,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那种“酸馅气”。
年轻时的苏东坡就有这样的观点“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我们注意这里写到的“不能自己”,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创作的激情而言。
写诗作文,应该抱有“有所感、有所为而发”这样的宗旨。我们常说到的“诗言志”,其实也是这意思。情至而不能自己,块垒待发而无法抑制,这时候,一种情绪之下就是一种创作的冲动,不管这样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块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释放,相信大家也都有一定的体验的。
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管如何,它是有为的!自己有写作冲动时,易出好诗,那种命题作文,则常常强人所难。 苏东坡象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那样,是在民生艰难,仕途坎坷的重重压力下,悟懂了一个诗人应该走的正确的创作方向。他的这种“诗须有所为”的创作思想,也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四,体气韵味,精敏豪放,挥洒自如,诗由我心。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个豪迈派的词人,所谓的豪迈派风格,虽然不源于他,但自他而起,却鼎足词坛与历来的花间派及婉约派分庭抗礼。使得宋词因此变成百花齐放,繁华似锦,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一派独特的风格取向。 所谓的豪迈派词,其实,主要主张的是以诗为词。
什么叫“以诗为词”呢?
就是象写诗那样去写词,着重的是文字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词的“曲子”特性。豪迈者,婉约者,就风格而言是对比鲜明的,所以,两派词人也并不总是相融的。
李清照对苏东坡的词作就颇有微辞,质疑他不尊体。甚至指出他在格律上的一些错漏之处。苏子是当时北宋中叶后的文坛领袖,他的文学成就前面已说了,非常巨大。
他的诗作有二千六百多首,词作有三百五十多首,相对于填词而言,他更应该是个诗人。
对于词的尊不尊体,于他而言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是习惯使然,或者是他根本就是有意使词的风调如此豪迈起来,以使其适应自己坦荡豪放的胸襟。
“为我所用”应该是他的一贯风格。在词风盛行的北宋年间,如此一代文豪不识音律是不可能的,虽然他不一定会擅长自度曲来创调,但是,倚声填词对他来讲应该不为难事。但以他的性情、品位、以及坎坷的经历,花间词调肯定不合他的口味,婉约缠绵也不是他的追求,一颗为民不平之心,报国爱家之心,才是他心中最大的块垒。即使填词,也是率性地豪气大发,不羁英气,大胸襟的鼓荡,自然就反映在他的笔下了。
所谓豪迈,其由人也。开辟一代豪迈词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对词的文学性的追求,对词的性情志向上的表达,更甚于其音乐性的依赖,这就是苏轼豪迈派词风的本源所在。 限于时间关系,对于苏子的诗学思想,我们说的并不全面,只是针对我们初学者,择其所需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能反映他理念的,还是要看他自己的写作是如何写的。理论和实践总要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也是应该追求的。
因此讲诗词评诗词的时候,第一强调的就是诗词的结构性,大局观,我们在自己的诗词写作时,也就自然地注意这方面的严谨性。我们多熟悉一种理论体系,自然会在写作中自觉地去实践它。不断地完善自己,是我们对美感的追求的永远的方向。 好,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苏轼的一些词作,从他的写作上,探求一些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从而对我们自己的水平提高有所帮助。我们就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狩猎)为例,来赏析一二。 二、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这阕《江城子》,看起句写的“老夫”,实际上是正值苏轼年富力强的时期,这时候的他,踌躇满志,英思洋溢,志在青云之上,正准备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时候。
词文笔法是模仿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豪放风格,一任诗思倾泻,万丈瀑布高悬,淋漓尽致,满篇豪语,豪迈如斯。一反五代以来凡词必不离那种男女之情及春愁秋怨的风格之羁绊,我以我笔写我心,词为我所用,文笔达我思。
“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这一起句便使人有惊世骇俗之感,峥嵘突兀,夺人眼球。
我们在前面讲词的开端时提起过,词之起势,当可“造势”,这一句之造势,可谓之势不可挡。让人看到一个狂放高傲的诗人形象。 造势而起,“左牵黄,右擎苍”紧随跟上,连环相扣,颇有李白之“奔流到海”之气势笔调。起句扣题,也是我们在讲解词的结构时强调的,看着几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紧扣其“狩猎”的主题,让人一看就知他在干什么。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接续起句,这里就说明狩猎队伍的阵势了,“锦帽貂裘”是说他们的服饰,“千骑卷平冈”则是描写狩猎时的一种阵势了 ,驰骋千里,猎场喧嚣,一个“卷”字就都给概括进去了 。 上片的煞尾挺有意思“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里的“太守”是指苏轼自己,全城的军民都很拥戴自己啊,为了报答一下大家的拥戴和支持,咱得亲自出马表示一下啊,扬弓搭箭,那气势,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孙郎”了。
这里的“孙郎”说的是谁呢?其实他借用的是个典故,孙郎者,三国孙权也。《三国志·吴志》中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孙权出行时遇上了老虎,马被老虎给咬伤了,孙权“投以双戟”杀了老虎,够牛的。苏轼在这里,得意地把自己比做那时的孙权,要想“狂”,当然得有点狂的资本才行,把孙郎搬来当成了自己(想象),好使。
下阕的过片,是在意上对词的一个提升。
“酒酣胸胆尚开张”这句,气势上是和上阕连贯起来的,酒壮英雄胆,借着酒劲,胆也肥了,正手痒着要施展呢。
注意这里的“尚”字,炼的非常好,算是这里的词眼所在吧。一个“尚”字,把这种蓄势待发的劲头就表达的的淋漓尽致了。“尚”在这里有一种欲动的动感,可以看做是心中积累的块垒,憋着劲的那个“憋”。
再往下看,“鬓微霜,又何妨”,呵呵,这里又扣合上了起句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鬓角已经发白了,是年岁已大的意思,老了吗?不服老,鬓角挂霜又何妨!很口语化,却又非常凝练。
词之气脉,一贯注此,令人鼓荡不息。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其写作手法不服是不行的。
再往下来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是用了一个典故。
这句,其实才是全词的中心思想所在。他不直接写自己如何希望报效国家,如何高喊口号,而是借用一个典故的比喻,艺术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心情表达了出来。
那么,要弄懂这句,就必须要知道这句里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在汉文帝的时候,有个叫魏尚的太守据守云中,抵御匈奴是屡立战功。可是后来因为一次虚报战功(多报了几个匈奴的首级)而被罢了官了。后来,文帝听取了一个叫“冯唐”的意见,赦免了魏尚。就是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宣布赦免令的。
这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魏尚”,自己如此高才大志,什么时候朝廷也能学学汉文帝那样,派一个“冯唐”一样的人来宣布重用自己呢?怀才不遇,却充满期待。
从狩猎写起,写的挺热闹,其实心思琢磨的还是在政治上的抱负,他更希望在仕途上的“亲射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句的煞尾,写的坚实有力。其实表达了词人已经是急不可耐的心情了(只要你给我机会,只要你给,我就能出大成绩)。自信,自豪,狂傲,而踌躇满志。展现词人的雄心大志。 这词的写法,上阕写情景,下阕写心情。煞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他最终的志向,面对北宋后期金人的不断侵扰,苏轼其实是有政治抱负的,愿意领命抗击,不甘于朝廷一味的软弱求和。
这样的煞尾,其实也是紧扣词题的。射狼,射虎,射杀那虎狼一般的“匈奴”之辈,大宋文人,不乏这样爱国之士,如上期我们讲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后来的陆游的那首《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腔热血,天地可昭。 三、 审词牌《江城子》 (一)词牌名简介:
《江城子》这个词牌, 唐词单调,以韦庄词为主,馀俱照韦词添字。至宋人始作双调,晁补之改名《江神子》,韩淲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更名《村意远》。也就是《江城子》在现在的《钦定词谱》里分为单调和双调。 江城子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等。
实际上,它被收录在“卷二一下”这里,因为它与《江城梅花引》句读相同,所以被合并到了一个调中去了。 双调共七十个字,前后各七句,三十五字。在一二三五七字的句尾,叶平声韵,也有间押入声韵的。
苏词的这个《江城子》与我们在《钦定词谱》上看到的不合,它上面实际上属于《摊破江城子》,所谓“摊破”就是在原词上加字加句了。我们以后还要讲到。 发展概述: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唐著词(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曲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又有36 字七句五平韵、37字七句五平韵等。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词调兴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说法称,该调因欧阳炯词中有“ 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 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城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苏轼的《江城子· 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为词调的词192首,除两首张先词为单调外,其他都为双调。南宋的韩淲的《江城子》中有“ 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 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
主要题材: 在唐五代宋及金元,题材以三类为主: 一是描写男女之情,这与词的起源有关,词是协乐文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供宴饮享乐之用的,因此抒写男女之情是其主要内容; 二是咏史豪放之作,这一类词始自欧阳炯,牛峤的咏史之词,后与苏轼的豪放词合为一起,在咏史豪放中显示出悲凉的意境; 三是苏轼所开的悼亡词,写哀情又不同于第一类写男女之情的词,但这类词少,原因是这种词往往是那些有同样情感体验的人才能作出。 衰落于金元,金元时这一词调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近三分之一《江城子》词是道士所创作,内容与道教有关。
(二)词牌格式: 双调七十字,前后段各七句、五平韵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一朵芙蓉 开过尚盈盈
中仄中平读中仄仄平平韵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 慕娉婷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平中仄句仄平平韵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
中仄中平读中仄仄平平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 数峰青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平中仄句仄平平韵
江城子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仄⊙平(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仄⊙平(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韵) (三)词牌特点:
我们已经讲过审词牌大体有这么几大要素:
1、大部分用的什么格式(有变格),这里是说常用的正格。
2、看明白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唐词 宋词是有差异的
3,看大部分用的什么韵部
4,看大部分填的什么内容
5、看属于什么调,不同的调填的风情不同的。
6、审出哪里用对偶、
7、有无领字、
8、如何断句、
9、上下阕的呼应、
10、起句煞尾的仄声用的什么音、
11、界字
大家还是看例词《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就从这首词开始。
大家先看这首词:想一想,有无对偶?有的话把对偶找出来。
大家看:
左牵黄,右擎苍, 亲射虎,看孙郎 这是不是对偶句
就是说第2、3句就是对偶句,还有上阕的最后两句也是对偶句;备注:但是有的词作也有上下阕各有两处的三字句都做成对偶的,具体视内容需要与个人写作习惯而定。但至少要有两对偶句。
结论:
1、 这个词牌的三字句应该有最少脸两处是对偶句;
2、 句式:有无领字?
这个词牌是没有领字的。
这个词牌中的全部句子,句式节奏点都与格律诗相同,大家知道的,格律诗句子是不带领字的。
3、 断句:全词以357诗句为主,一个九字句
已经看到了这首词的全部句子都是诗句所以断句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所有的七字句,其节奏点是22111,或者说是上4下3句式。
其实再细看,不仅仅是七言句,而三言句也是如此---诗句的节奏点
这个词牌中大家还看到了还有个九言句子: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 “曲屏斜烛心事入眉尖” “杂花池院风幕卷金泥”
这个九言句的断句是前四后五的。而且九言句的第五字百分之九十五的词都是平声或者入声的,为此独酌老师对比了195首江城子,已经作了证实。
该9字句的第五字非平,非入的,最多不会超过5%。
在这里我们多说几句,
如相见欢,虞美人,南歌子,非平,非入的,恐怕不会超过2%
相见欢,其九言句基本没有“上去”
南歌子也仅有几个属于“上去”的
至于为什么,后面会给大家时间探讨的
现在我们可以先得出结论
就是说九言句的第五字‘上去’极少用,最好不用上去声,除非有特别的专用词必须使用时才可以考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再解决。 现在我们只要记住
江城子,这个所谓的5字句的首字95%是平或入。所以我们填的时候尽量符合绝大多数的格式。
4、 上下阕的呼应
就这个词而言最初是单调所以就无所谓上下阕呼应,只要是首尾呼应即可,
双调就要求上下呼应了。这样就要多看例词才可。
我们继续看苏轼的《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就是这首词被词学家们公认为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我们看他是如何在章法上上下呼应的;
大家看到了这首词起句,先用一“狂”字可以说是笼罩全篇。
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用一个“卷”字呼应了首句的“狂”结束上阕。
下阕继续围绕“狂”字而来。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
在下阕作者尽情抒发其豪情壮志。呼应了上阕的狂。
即上阙表面是写出猎的壮观气势,而下阕就是作者的心怀豪气。
上阕有老夫,下阕就有个鬓微霜接着。
直接点说,这首词就是上阕写实,下阕抒情。
上阕是出猎的场面造就了一个狂,下阕是胸襟回应了上阕的狂。
我们再看其他几首词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与前面那首其情感截然不同。先不说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就单看布局。上阕直抒胸臆阐明时间,下阕是阐述梦境。这首与前面那首的布局显然是不同的,就是说前景后情还是前情后景皆可,重要的是上下呼应。前面那首上下阕皆围绕一个狂字而生。后面这首记的是梦。
上阕直接点明十年生死两茫茫。
生—死这样的阴阳两隔永无见面机会了,所以后面的“梦”呼应了上阕的“生死”两隔,才有了下阕的:泪千行、年年有断肠、才有了明月夜短松冈这样凄凉的夜晚的出现。可谓是上下照应节节相扣浑然一体吧。
5、 起句煞尾的仄声字所用的音
这首词无论是单调还是双调用韵都是平
首句与煞尾句子的最后仄声字有没有什么要求呢?
通过看这个词牌的词,可以得出结论:
首句与煞尾句子最后的仄声字上去皆可,用去声的略多于上声,极少有入声,就是说我们填的时候最好不用入声。除非是专用的名词,其他这个部位几乎不见入声。
6、 界字
每个词牌其界字的位置是有区别的。
所谓界字就是在一段中起到前后呼应避免句与句之间断裂的那个韵字。注意一定是韵字。
每个词牌其界字的位置是有区别的。
同一词牌应该是一样的。
吕调的上下阕的这个关键的韵字一般也是在同一部位。
我们找一首界字明显的例词,这个界字一般是在每一段的中间,或者是第二个韵字,极少是例外。 大家继续看例词: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誰听。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上阕的界字就是“明”。
不用解释大家就能看到了,每个句子好像都隐含了这个字。 下阕自然也都隐含着一个“听”字。
这样起到串联作用的韵字在每个词调中都会有的。
在填的时候要很好运用这个界字,这样可以避免内容断裂。 结论:江城子上下阕界字是第三韵字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列举很多的例词
大家在审一个词牌的时候一定要多看,最起码要读20首
最好还是古代名人的。这样才会找出其内在的要求。
好,现在归纳一下填《江城子》这个词牌要注意到的问题是: 1、三字句一般是对偶句,第2、3句就是对偶句,还有上阕的最后两句也是对偶;
2、这个词牌中没有领字。
3、断句:357诗句为主,一个九字句;句子的节奏点与诗句节奏点相同。要求在第五字的位置用平声或是入声字。
4、上下阕的呼应就是说前景后情还是前情后景皆可。重要的是上下呼应。
5、起句和煞尾的仄声用的音;首句与煞尾句子最后的仄声字上去皆可,用去声的略多于上声,极少有入声,就是说我们填的时候最好不用入声。除非是专用的名词,其他这个部位几乎不见入声。
6、界字;一般在中间。或者是第二个韵字(极少是例外)。而江城子这个词牌的界字在第三韵字的位置。 备注:具体看界字的位置,要注意预审词牌韵字的疏密,句式的多寡而定。 关于填江城子这个词牌大家要注意到的除了前面的几大项外,还要注意的就是以上这几点。 好,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吧,下面布置作业:
小渔村词三期研修班第4讲作业:
试填《江城子》一首。题目,韵部,题材不限。
要求互评。 江城子词谱: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860\wps2.jpg
作业截止时间为下周二晚上12点。 小渔村词三期研修班教室网址: http://www.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