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作砚池云作笺,一支巨笔指蓝天。
未知谁肯帮磨墨,待我题诗挂日边。
【点评】
海作砚池,云作纸笺,塔若指天巨笔,这想象很是神奇,境界开阔雄浑,广州塔兀立的形象跃然屏前。题诗挂日边,更是大胆豪情。咏物诗,重摩物之形,胡诗笔下之广州塔,形具,还带雅气。
春兴
重来陌上探春华,悄对嫣然每忆些。
蝶绕芳枝犹似昨,细看不是去年花。
【点评】
又是一年春来到,诗人来到野外田间,一览春光,对着满目芳华,总能勾起丝丝回忆。眼前,依旧蜂飞蝶绕一如往年,仿佛就在昨天,只有仔细看,才醒悟到这些花,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了。时光悄然而逝,一丝淡淡的感伤跃然纸上。
荔枝熟了,思送远方友人
荔枝初摘正新鲜,欲予伊人路八千。
但愿荧屏能速递,替呈一颗到君前。
【点评】
夏天,正值荔枝挂满枝头,想要送给远方朋友。多希望荧屏也有快递的功能啊,那就能秒传千里,把这新鲜的荔枝递到你的面前了。此诗情感细腻,想象新奇,尤其用词之新颖,值得那些习惯用“折柳、凭栏、更漏、看剑”陈词滥调整日里哼哼唧唧的古墓派诗人们好好学习品鉴一番。古诗的继承与发展,当是古为今用,师古不泥古。这种接地气,厚重沉稳又不失活泼,以小见大的诗风,正是胡文汉的风格。
咏菊
恐被群芳妒,秋深我独开。
不求蜂蝶捧,只盼谪仙来。
【点评】
此绝是正宗的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塑造形象,表达志趣。菊花为什么独在深秋绽放?因为怕引起其它花的嫉妒——菊的特立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不希望蜂蝶们围着我追捧着我,只盼着诗人来到我身边——“谪仙”一词,广义上可指下凡的神仙,但这里更准确地可以理解成李白,而李白是诗人的代表,于是,此时“菊”与诗人心意的沟通就产生了:诗人们啊,我,菊,是专门为你们开放的。胡诗奇,奇在:直抒菊志,菊引诗人寻。
立秋有感
南国交秋未肯凉,晨昏气浪热如汤。
夜深忽听檐蓬雨,却是空调滴水忙。
【点评】
胡文汉诗歌,向来清新细腻,诗人尤其擅长抓住生活细微,让你读来会心一笑。都已经立秋了,但南方的气温就是不肯凉下来,一大早起来,便让你燥热难受;夜深了,忽然听到屋檐下哒哒地响,好像是下雨了,原来是空调在往下滴水——还是热。诗人把一份盼凉不至的小郁闷写得如此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厓门吊宋帝昺
前有澶渊与靖康,汴京别后别苏杭。
可怜孩子童真岁,硬被精忠配庙堂。
【点评】
檀渊屈盟,靖康耻变,丢了汴京,北宋成了南宋;丢了苏杭,陆秀夫负帝昺于厓山沉海,南宋没了。作者用两句话概括了黯弱的宋室的灭亡史后,一反常态,别开角度,另出奇思,从孩子的遭遇出发,表达了独特的历史思考:一个无知懵懂的孩子,只因成了亡国之君,被人背负着跳海,于是硬生生地成就了忠烈之名。此句发人深思:有谁想过这孩子当时怎么想的?天知道。
此诗果然独特辛辣。
月夜思
玉镜重磨忆别离,独临江渚倍孤凄。
诗人爱唱婵娟共,我共蝉娟是几时?
【点评】
面对着明如玉镜的皎洁之月,不由得想起了伤心的离别;江边的“我”,倍是孤独凄愁;诗人们都爱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我呢?我团圆的那一天又在何时呢?此绝的精彩,在转结句:诗人爱唱的“婵娟共”与“我共婵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我”对团圆的渴盼、团圆无期的哀怨。“共”与“婵娟”的匠心重复,形成了音韵上回环往复之效。
大雪前一日游惠州西湖
大雪西湖四月同,微澜犹拂宋时风。
眼前处处苏公句,树影波光见尺工。
【点评】
在大雪前一天,作者游览惠州西湖,南方的冬天,与北方差别很大,但见西湖的景色跟四月相似,微风吹拂,依稀觉得有宋时的气息。眼前到处可见当年苏东坡的诗文遗迹,树影斑驳,波光潋滟,可见自然之色。这冬日惠州西湖之景,冬日不寒,一排生机,尤其具有古典的文化气息,果然是一个好去处。此绝信手拈来,从视觉、触觉点出西湖之美,人对西湖的感受,则以苏轼为切入点,点出西湖的历史沉淀之美。
惊蛰后七日赴贺州途中即兴
一路峰峦列画屏,两厢竹韵笑相迎。
东风更比车轮快,早换春妆接古城。
【点评】
峰峦如画,竹子含笑,春色怡人。“东风更比车轮快”可算奇思,人未到,春天的脚步先到,这趟贺州之行,轻快、喜感。一“早”一“换”,让春有了活力。诗,出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