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豫章台(涂键) 于 2015-2-3 21:54 编辑
漫谈四声
——在江西省老年大学
古诗词创作研讨班的发言(摘要)
何谓诗歌?
古人认为:诗者,歌也;歌者,诗也。唱之为歌,咏之为诗。
诗写下来不光是为了看,更是为了“唱”为了“咏”的。古人所谓“咏”,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歌就和音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
古有五音,分别为:宫、商、角、徵、羽。
古人认为
宫者,喉音,舌居中,对土;
商者,齿音,开口张,对金;
角者,牙音,舌根缩,对木;
徵者,舌音,舌拒齿,对火;
羽者,唇音,口吻聚,对水。
古人是如何运用音律构建诗歌美的呢?归纳起来,主要有八种方法:
1、辨音韵、2、正音律、3、别阴阳、4、析上去、
5、选诗韵、6、押诗韵、7、换诗韵、8、避落韵。
因为本人知识面有限,我仅仅想从四声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四声。
1、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是仄声。
仄,则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人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就是所谓“声调铿锵起伏”,虽然还有其他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古诗词曲创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普通话的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派三声(上去阳)。逐步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取消的格局。如果我们还用古韵,即平水韵来写诗词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待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就是仄声。 惟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书不可。可查《中华新韵(十四韵)》。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或派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
2、上去
古人认为:“上”轻清而高,“去”重浊而远,“入”急促而煞。当平平仄仄的“仄仄”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上上”、“去去”。最佳是“去上”,其次是“上去”。这样,诗歌咏起来就会抑扬顿挫。另外,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的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上”,或连用两“去”,或连用两“入”。连用了就叫“上上”或者叫做“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比较注意避免“上尾”,尤其是杜甫。如: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长使英雄泪满襟。
再如《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荣绊此身。
前不久,一位诗友在律版发表七言律诗,律版客座版主“无为古人”先生评议道“上尾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且看欲尽花经眼”句之“眼”为上声,这位诗人在“江上小堂巢翡翠”的“翠”字之处也用了上声字。为了方便起见,当“仄仄”时,“上上”、“去去”统称为“上上”。
吟诗如此,填词亦然。如
《莺啼序》 《梦窗乙稿》。 第二片
十载西湖 傍柳系马 趁娇尘软露 溯红渐
中仄平平句中中中仄句仄中平中仄韵中中仄读
招入仙溪 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 春宽梦窄
中仄平平句中平平中中仄韵仄平平读中平仄仄句
断红湿 歌纨金缕 暝堤空 轻把斜阳 总还鸥鹭
中中仄读中平平仄韵仄中平句中仄中平句中平平仄韵
其中“傍柳系马”仄仄仄仄配置为 “去上去上 ”,从而避免了“上上”。“仄仄仄仄”当读如“去上去上 ”或“上去上去”。
有一天,我在某地区一级的诗词中,发现词作的七字句中前六个都是仄。我说:这个句子有两个错误,一是“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专有名词,词作不能写成“八一起义纪念祠”也不能写成“八一起义纪念场”或“八一起义纪念馆堂”以及其他;二是词作不能够六连仄。回答是第一:馆就是祠,第二《钦定词谱》:“八一起义纪念祠”的词谱是:“中中中中中中平”。我无话可说了。
“中中中中中中平”,当为律句,读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加红的可平可仄,但要注意孤平。
填词如此,作曲更应如此。如:《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上去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 去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当仄仄时,我们当读如“去上”或“上去”,当仄仄仄时,我们当读如“上去上”或“去上去”哪里能够“三连上”或“三连去”哪。
在曲谱中,如果一句最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曲律》则要求避免重复:句末是上声,则其上一字要求去声;句末是去声,则其上一字要求上声。
下列各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去上: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想秦宫汉阙。(马致远乔木查)
(阙,入声作上声。)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马致远乔木查)
(说,入声作上声。)
比司马青衫更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耍孩儿)
(湿,入声作上声。)
下列两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上去:
众人施礼数。(睢景臣般涉调哨遍套数三煞)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上小楼么篇)
句中连用的两个仄声字也要尽可能回避声调“上”的重复,这里不细说了。
3、阴阳
和“上去”一样,古人作诗还注意“阴阳”之别。元周德清发现了平声字有阴阳之分,清王鵕发现“上”、“去”、“入”也有阴阳,合称“八音”。古人认为:“东”,音清而幽,阴声也;而“同”音浊而沉,阳声也。与“东”对应的“董”、
“冻”、“笃”分别为“阴上”、“阴去”、“阴入”;而与“同”对应的“动”、“洞”、“独”分别为“阳上”、“阳去”、“阳入”。古人制作了阴阳分辨表如下:
阴 阳 分 辨 表
侵 家 真 江 阴声 鸠 歌 居 东 阴声
寝 假 轸 讲 九 哿 举 董
寖 价 震 降 救 固 锯 冻
戚 甲 织 觉 击 谷 菊 笃
寻 麻 人 阳 阳声 尤 罗 鱼 同 阳声
静 马 忍 养 有 裸 雨 动
净 骂 润 漾 宥 逻 御 洞
寂 袜 入 药 亦 陆 玉 独
古人认为,诗歌阴声多则“激越”,阳声多则“沉顿”。我们写诗要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并调整阴阳。
综上所述,我们在古诗词曲写作的遣词造句时,要注意四声
的合理配置,如:
例作:【中吕宫·喜春来】小令 周德清 撰
雨晴花柳新梳洗,日暖蜂蝶便整齐,晓寒莺燕渐收拾。催唤
起,早赴牡丹期。
曲谱:十平十仄平平厶。。十仄平平十仄平。。十平十仄仄平平。。平去苹。。十仄仄平平。。
句式:五句:七。。七。。七。。三。。五。。
有人读谱只看平仄,行吗?不行!我们读谱不但要用眼睛读,还要用嘴巴读,读什么?读例作。
此外还要用脑子读,读什么?第一,想一想为什么选这个例作?第二,还要用脑子读说明,古人的评价,为什么这样评价。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读懂,读深,读透。才能读出作曲的进步,水平的提高来!
如【中吕宫·喜春来】曲谱的说明:《北词广正谱》云:“此曲去上配置甚佳”。古人为什么说此曲去上配置甚佳呢?“日暖(日、去,暖、上)、唤起(唤、去,起、上)、赴牡(赴、去,牡、上)、皆极发调。”所以,当仄仄时,当读如“去上”或“上去”
其实,此曲不仅仅“去上配置甚佳”,阴阳选择亦极好,如“早赴牡丹期”(早、上,赴、去,牡、上,丹、阴,期、阳)
总之,我们作曲时一定要注意四声的合理配置,曲作写完后,我们再吟诵几遍,认真听一听,最后定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曲作更抑扬顿挫,才会更具声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