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6|回复: 21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年级三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2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一讲作业
1.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和南北朝之间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国祚从266年到316年,仅仅50年,而且就在这短短的50年间,还经历了16年八王之乱,随后又遭遇匈奴入侵,可以说安稳日子也就二十来年,这对于一个统一王朝来说,简直就是笑话,那么为什么西晋如此短命呢?
  1)司马懿血腥屠辽埋下祸根
  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魏明帝曹睿后期,魏国人才凋零,能征善战的武将越来越少,不得不器重司马懿,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自称燕王,建立年号,设置百官,曹睿派司马懿平叛,经过近一年的战争,司马懿擒杀公孙渊,按道理来说,惩办祸首即可,可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他极其残暴的一面,不仅将公孙渊的属下几千人全部斩首,摆成“京观”,
  司马懿大军所过之处更是血腥屠杀,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百姓惨遭屠戮,辽东为之一空。没有了自汉武帝以来四百多年苦心经营的辽东防线,东北地区的胡人迅速崛起,后来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比如后来在中原为祸四百年的鲜卑就出自东北。
  2)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上下离心
  九品中正制度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出身高贵的世世代代能做官,而出身低微的世世代代低微,司马家作为河内大族,享受了不少这个制度的好处,甚至最终当上皇帝都拜这个制度所赐,但是,司马家过于迷恋这个制度,以至于无论做什么事都先查验出身,再选派官员。
  最后的结果是西晋朝堂上都公亲贵族,这些贵族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会关系老百姓的生死,最后形成了豪门望族家里金碧辉煌,而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因此民间的反抗越来越频繁,政权的基础就不牢。
  3)大封诸侯内乱不断
  司马炎大封诸王,本意就是让诸王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侧”。但实际上呢,诸王有了兵权,个个野心勃勃,司马炎活着时候,他们不敢放肆,等到司马炎一驾崩,诸王们迅速造反,一场延续16年的战争爆发了,要知道唐朝8年的安史之乱就消灭了全国2/3的人口,开元盛世的财富全部赔光,更何况16年的战争呢?
  如果16年能打出一个草头王,稳定了局势也行,比如汉朝七国之乱后不也活的好好的,但是西晋的王爷们造反当皇帝完全是为了享乐,坐上皇位后就开始了奢靡的生活,完全不顾及残破不堪的国家,西晋不亡,天理不容。
  4)司马炎带头腐化堕落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并消灭东吴实现了国家统一,按理说会成为类似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可是他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励精图治,把国家推向繁荣,反而带头腐化,光后宫的女人就有一万多人,堪称吉尼斯纪录,此外,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他公开卖官鬻爵,各级官职明码标价,那些买了官的人回头第一件事就是搜刮老百姓回本。
  当时司马炎问大臣刘毅,你觉得我这个皇帝怎么样?刘毅毫不客气的说,你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汉朝著名的昏君),汉桓帝、汉灵帝卖官的钱收归国库,而你卖官的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可见当时的大臣对这个主子多么的失望。
  5)蠢货辈出后继无人
  司马家族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极其聪明的人,然而他们的后代一个比一个蠢,到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的时候,干脆就是个白痴,他有一个笑话流传很广。当时天下饥荒,百姓很多饿死,灾情报到司马衷那里,这个傻皇帝非常不解地问:“老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大家想想,朝中大臣都是溜须拍马的纨绔子弟,而皇帝又是个白痴,这样的领导层怎么会带好一个偌大的国家?果然,八王之乱就在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爆发,而朝中没有一个能用的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叛乱蔓延全国。
  这五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西晋建国不久就出现了末世的景象,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十月,司马炎还在世时,平固县(江西赣州市兴国县附近)吏李丰率众攻打南康郡县;十一月,海安(广东恩平市以南)县令萧辅带着老百姓起义;十二月,吴兴人蒋迪率众起义……可谓此起彼伏。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琨为什么难以成势?
答:刘琨来,是给司马腾扛雷的。现在并州已经是刘渊的天下,以司马腾的本事,这个并州刺史显然是干不下去了,他甚至都不敢回并州,只是躲在山东往这里派兵。但这是晋朝的国土,又不能一丢了之,按理来说,他总得对朝廷有个交待。
不过他运气好,不用交待。原因也很简单,他的亲哥哥司马越,就是八王之乱里的东海王,此时正打赢了对手,在朝廷里话事。
   哥哥看到弟弟如此狼狈,自家兄弟焉能不救,于是大手一挥,把弟弟改调到邺城当官去了。在司马腾任上,并州被弄成这幅样子,居然什么责任也不用负,轻飘飘的甩一甩衣袖就换个地方继续逍遥,果然朝中有人好说话。多少组织,都是被这种裙带关系、党派关系弄垮的,你在组织里的得到的待遇,跟你的才能、贡献无关,而只跟你站的队有关,只要站对了,犯再大的错也会有人保你,要是站错了队,那你的功劳都会被剥夺、被转移到当权者自己人的头上。这种烂人烂事,对组织机体的腐蚀效率极高,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人心就涣散掉了,站队是再容易不过的,做事情是辛苦万分的,站个队就能得到一切,何必要千辛万苦的做实事?况且做了事还得不到报酬。历朝历代,只要开始结党,离灭亡就不远了,唐末有牛党、李党,明末有东林党、阄党,莫不如是。
    司马越倒没想那么多,他现在考虑的是,既然把弟弟解放了,那该派谁去帮弟弟去做替死鬼呢?
    这个替死鬼需要有点名气,才能平息天下人的议论,以示朝廷肯派一位名士前去并州坐镇,并不是破罐子破摔、不想再管这一块是非之地了的。
    这个替死鬼还不能太有本事,否则司马腾被一路打成狗,要是新人一上任反而能挽回局面,岂不是显得自己的弟弟太过怂包?
   符合这两条的人很好找,晋朝的名士们,多的是擅长清谈,不擅长实务的。
不过且慢,还得有第三个条件:
   这个替死鬼,还得有点胆子。现在并州已经糜烂成这个样子了,如果不是个二愣子的话,谁敢去当这个明显是送死的刺史?
    有胆子的名士就不多了,司马越环顾四周,发现能全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一个人。刘琨。在此之前,刘琨的简历显示,他正是个"文能吟诗作赋,武则一肚草包"的二世祖: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入选了当时洛阳的文学青年榜单"金谷园二十四友";同时他的胆子比较大,不像那些只会风花雪月的公子哥,他有一份武职在身,曾经被封为冠军将军,是亲自上阵砍过人的;再一个最关键的,他的才能确实稀松平常,仅有的两场砍人经历,战果都是被别人砍得稀里哗啦,一次是在司马伦麾下,率三万兵与司马颖战于黄桥,结果大败而逃,烧毁了黄桥才得以自保。一次是豫州刺史刘乔发兵对抗中央,刘琨自信满满的带领五千骑兵前去讨伐,结果犯了兵家大忌,在渡河时没做好安保工作,被刘乔抓住机会痛打了一顿,连自己亲爹也被捉走了。完美,就你了。
   在司马越的规划中,刘琨就是个一次性的消耗品,是给弟弟擦屁股用的,只怕走不到并州,就得被匈奴人砍死在路上,所以为了节约起见,就不要给他派兵了,让他孤身上路去吧。
    这也没关系,因为并州境内还有一些晋军可供驱使,司马腾虽然把家底败得一干二净,但总还能剩下来一些渣渣沫沫。刘琨只要到了并州,拿出朝廷的任命书,就能召集这些残余部队,把架子搭起来。
可惜的是,司马腾是一个小气的人,而小气的人,通常是不会舍得留一丁点好处给别人的。
    他干了一件很有想像力的事:把并州境内的两万多户青壮,一把迁走了。身在乱世,有人就有实力,这些人口是宝贵的资源,得随身带着,虽然这一路上肯定会死掉很多,但能活下来的,就都是精锐了,连筛选的过程都能省下来。
背井离乡是中国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是往年,司马腾这一招绝户计可能收不到效果,没多少百姓愿意跟他搬家。家乡虽然闹兵灾,但哪里不闹?还不如就在老家待着,死了也能埋在祖坟里。如果抛家舍业跑到外地去,真是死了也只能当游魂野鬼。
    但是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史载"是岁大饥"。没办法了,留在老家一定会饿死,只能跟着出去讨口饭吃了。被司马腾迁移走的这两万户军民,从此成为了失去家乡的流民,他们没有财产,没有住所,没有粮食,不管走到哪里,受到的都是无尽的白眼与防备,还有来自胡人的屠杀。为了活下去,他们受尽屈辱,想尽办法,最终为了活命而拿起了武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支流民军队--乞活军。只是想活下去,就是这么一个卑微的愿望,却不得不拿命去拼。
    既然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那也就无所顾忌了。这支军队展现出了超常的意志和无比的战斗力,一度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无敌,将数个残杀汉人的胡族打到灭族,可惜最后的结局仍然无比悲壮。那是四十年后的事了,现在,这片诞生了乞活军的土地上,正承受着天灾、兵乱的双重蹂躏,满目疮痍。
    刘琨在这样的条件下,来到了并州。他看到了一片燃烧的大地。倒毙在道旁的饿殍,在路上摞得层层叠叠,走路时要拨开尸体,才能获得一个落脚的地方,暂时活着的人已经状如骷髅,只待咽下最后一口气,贼寇四处出没,抢劫一切可以抢劫的对象,耕牛不存,田地荒芜,僵尸蔽地。死亡的冲击实在太过强烈,在某种程度上,亲临死亡现场,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
     在此之前,刘琨是一个有些清名的贵公子,司马越对他的判断并没有错,前半生只和美人美酒作伴的轻薄少年,对人间的疾苦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但司马越错就错在,他不知道有些人生来一副肝胆义气,只要触动他,他是可以在旦夕间完成蜕化的。
   刘琨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走过这条上任之路后,他的蜕化完成了,开始担负起更多的家国责任。尽管他满身缺点,豪奢之气不减,尽管他依旧不擅治国治军,始终不是匈奴虎狼之师的对手,但他有自己的武器,就是对国家百姓的义愤和悲悯。自此一生,他都没有再离开过混乱的北方,像一堵厚实的墙一样,用自己的胸膛为晋朝顶住了匈奴人向北扩张的铁骑。在西晋灭亡,绝大多数士人已经绝望放弃的时候,他依旧坚守这个最靠近死亡的地方,抗击外虏,直至耗尽最后一滴血。
    面对这样一个孤身前来的并州刺史,刘渊不能不管,他已经将整个并州看成是自己的掌中物,当然不会容许一个晋朝官员前来上任。
但他起初也犯了跟司马越同样的错误,太过低估了刘琨,只派了前将军刘景带着一支偏师过来拦截他。
    愤怒的人是可怕的,一路走来,见到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刘琨此时正异常的愤怒,他就地征召了一千多人,带着这一千多叫花子,居然打败了刘景,冲进了并州的首府晋阳城,成功上任。
    刘景这下吃的亏不小,居然被一群刚刚拿起武器的流民给打得满头包,估计也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个阴影让他从此对汉人百姓充满了忌惮,即使对方手无寸铁,也不能带给他安全感。
    三年后,在这个阴影的驱使下,他主持了一场针对汉人百姓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晋阳本来是座小城,建于春秋末年,城周不过四里,此时满城荆棘丛生,豺狼乱窜,刘琨于是带人清除荆棘,收葬骸骨,招揽剩下的流民百姓开始了重建工作。刘渊倒没有再来骚扰,他正忙着搬家。饥荒越来越严重,他也扛不住了,搬到了两百多公里之外的黎亭,以躲避饥荒,那里有往年囤积的粮食可以吃。
这给了刘琨难得的发展机会。
    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只要没有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荒年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熬过去。此时的晋阳堪称一块化外之地,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一心想做事的刘琨,很快,越来越多流亡在外的人返回了,村落之间又可以听到鸡犬之声了,农人复耕,商贾得市。"一日之中归者数千"。
不久之后,刘琨甚至还有了余力来重建晋阳城,新的城池周长二十七里,比老城大得多。
     同样是并州刺史,司马腾在折腾了这么多年,也没冒出个拿得出手的花来,还比不上刘琨一年的成绩。所以说,一个合格的领导,真的是有起死回生之效啊。
从此,刘琨将在这个新的晋阳城里,跟刘渊一生作伴,甚至在刘渊死了之后,又陪伴了他的继承者一生,直至双方同归于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2.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二讲作业
1.司马睿自己想不想做皇帝?为什么?
答: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东开国,史称东晋。但其实,他是很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有皇帝都不愿当,咋回事?
  有几点原因。
  第一:西晋的皇帝下场都挺惨。
  司马炎其实也死得挺憋屈,他对杨骏无比信任,可是,他第一次病重以后,杨骏就开始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病情好转后,下诏让司马亮和他一起辅助王室,杨骏又藏起了这份诏书。中书监亲自讨要,杨骏就敢不给。司马炎病危,皇后杨芷又奏请杨骏辅政,这时候的皇帝可是完全给架空了,虽然继位人还是司马衷,但是堂堂皇帝,被耍的,也很没面子。
  不管怎么说吧,司马炎都还算是寿终正寝,可他的继承者们,就没那么好运了。
    司马衷当了一辈子傻皇帝,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先是被皇后玩,后来被叔叔兄弟们玩,最终被司马越毒死。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业则干脆变成了胡人刘聪的奴隶,最后悲剧收场。
  如果是这样的皇帝,不当也罢。可以不会这么惨吗?估计也差不了太多。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之后五胡之乱,更是让西晋政权分崩离析。司马睿接手,就是一个烂摊子,他又何德何能,能把这一副烂到底的牌打好?
  第二:司马睿的影响力不够。
  司马睿虽出身司马氏,但与正统却离得远。他在众多的王爷里,实在名声不显,地位不高,要说扯旗一呼,会有多少人支持他当皇帝?还真的没几个,明显不够重量级,要不是诸侯王死伤太多,随便拉几个人出来,也不会有人正眼看司马睿。他当然有这个自知之明,自己的影响力完全不够,怎么当得好一国之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可没有。他能在王导的建议下,逃出生天,已经很不错了。
  永嘉元年司马睿带着一众亡命的士族,到得江东,做他的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镇守建业,他躲过一场浩大的灾劫。
  只是,江东土著,根本不买他的账。这也可以理解,西晋晚期,江东经济发达,对于仓皇逃命南下的还要摆谱的众多士族不感冒。何况天下才统一多久?江东的人心根本还没归附呢,现在,这些北方人又想作威作福,谁理呢?其实,东晋立国之初,南方与北方的士族之间的争斗,从来没停过。要不是王导耍了个计,谁会看得起司马睿呢?
  原来,王导为了推出司马睿,特地前往顾家,贺家,说服他们,让他们合作一下。然后让名士们,全部随着他,跟在司马睿身边做侍从。顾荣等人一见司马睿出行,就在道路两边行礼,而司马睿呢,也对他们特别客气,加封官职,提拔年轻人。司马睿需要他们的支持,而他们,也希望在众多士族里脱颖而出,各取所需吧。之后,东晋小朝廷慢慢地好了起来。当然,这是后话,司马睿可是坐了很长时期的冷板凳呢。
  第三:士家大族权力太大
  做为皇族中人,司马睿不算得什么地位尊崇。但在其他人眼里,他毕竟也姓司马。管它传言生父是牛是马,跟随他的人,必须把他当司马家的人看,他自己也得咬住自己的身分。
  司马睿虽然坐上了皇帝宝座,但其实是很不开心的。他的宝座没有什么根基,得来虽不容易,却也不牢。别说原江东士族,他摆不平,就连北方一起来的,他也不敢大声说话。要命的是,王家权势太大,他镇不住。王家在朝为官者,不知道有多少,且都安排在重要岗位。王导本人就不说了,官职上是文臣之首,他本人又才华横溢,早有盛名,担任丞相之后,更是聚集了一大波人,个人气场甚至还超过了皇帝。
  他的堂兄王敦,因为参与建立东晋有功,手握重兵,统领东晋半壁江山的兵马,司马睿虽无军事才能,但人不是傻的,王家如此势大,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他怎么会想到做这个皇帝,果然,事实上,后来,他被王敦造反,白衣白帽,京城投降,最后给窝囊死了。
  乱世造英雄,乱世也造皇帝,只不过,司马睿这皇帝,当得不是很滋润罢了。
2.刘琨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刘琨是个很多才干的人,技多不压身,作为一名政治家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作为一名音乐家,又极其会用音乐调节生活单一的色彩。可以说是个富有情趣的人。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曾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他的出身很好,从小就接受正规的教育,继而刘琨工于诗赋,颇有文名。
    才华出众的刘琨,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出任司隶从事,后又被高密王司马泰辟为掾属,迁任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他的真正崛起是从八王之乱以后。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执政,以刘琨为记室督,又改任从事中郎。刘琨被司马伦任命为为冠军将军、假节,与孙会领兵三万抵抗司马颖,结果在黄桥大败而回。这一次的失败让刘琨心中不快,也感到很失望。但在永兴元年的那场战争中,他让皇帝彻底记住了他。
    永兴元年(304年),晋惠帝被张方胁迫迁都长安。次年,刘乔攻击司马虓,刘琨援救不及,其父母皆被俘获。306年(光熙元年),刘琨从幽州王浚处求得八百骑兵,击破东平王司马懋,战败刘乔,救出父母,又斩杀司马颖麾下大将石超,收降荥阳守将吕朗。同年,司马越将晋惠帝救回洛阳,刘琨因功被封为广武侯,邑二千户。
     当时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他和祖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身上的名士气太重。骨子里的贵族派头,与生活困苦的将士百姓格格不入;闲暇时的吟风弄月,在生死存亡的孤城里更使上下离心。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才子,却不是一个统领四方的将帅。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刘琨不会识人,他只知道如何打仗,心中却无谋划。尤其是他身上的文学气质,让他的抉择多了几分犹豫和随性,比如后期他重用的徐润,也是个精通音律、文学的人,这个人是刘琨的知己,却不是个谋臣。
    徐润,是个实足的小人,他仗着刘琨这个靠山专横跋扈。刘琨手下有个将领叫令狐盛,为人正直。看到徐润这样胡作非为,劝刘琨杀了他,结果反被徐润诬告,遭到杀害。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换句话就是刘琨留不住人,因为他没有识人的慧眼,也不会统帅三军。令狐盛被杀时,他的儿子令狐泥逃了出去,投奔了匈奴人。为了替父报仇,他担任了匈奴大军的向导,进攻晋阳。刘琨亲自出城向少数民族求救,然而在晋阳的守将早就看不惯刘琨,开城投降匈奴。刘琨的父母都被杀,刘琨回救晋阳也兵败。因为一个徐润,导致军心不齐,也直接导致了刘琨的失败。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姬澹劝阻全军尽出,中伏大败,丢失并州,只身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其结为兄弟。这一年,西晋灭亡,刘琨听说司马睿在建康已立稳脚跟,就派妻子的侄子温峤到南方去,向司马睿劝进。司马睿称帝后,加封刘琨为侍中、太尉,并赐他名刀一把。太尉地位很高,说明司马睿对他的看重。当然,司马睿也是为了牵制王导,看起来刘琨的仕途一片光明,谁知厄运接踵而至。刘琨曾依附过段匹磾,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
   刘群得到段末杯的厚待,便给刘琨写密信邀请他共击段匹磾,谁料密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虽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将刘琨下狱。刘琨含冤入狱。刘琨素有名望,拘押期间,远近之人尽皆愤叹。代郡太守辟闾嵩与刘琨部下将领企图反叛段匹磾救出刘琨,因泄密而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密告段匹磾,让他杀掉刘琨。同年五月初八,段匹磾自称奉皇帝诏旨将刘琨缢杀,子侄四人同时遇害。刘琨时年四十八岁,可以说是含冤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武将最害怕的是他的副将立了战功,又怕别人奖励他,被别人利用,而且还去怕他排挤、超过自已,这是武将一般的常态。陈川的将领李头征战有功,祖逖侍他甚厚。李头很感激祖逖,愿做他的部属。陈川就怀疑、嫉妒、杀掉了李头,投靠了石勒。结果汴(开封一带)、晋(山西)之间大乱而不能安定。看来,领兵容易,领将难啊。
   了解了武将的常态,而又不违背他们的愿望,这就是权术。这不是畏惧他们怨怒而曲意顺从,而是真理在我们这一边.这样的权术就是正义的。在三军里面.有很多有智、有勇、勤劳、不怕死的将士。他们大智大勇以死报国的行为甚至超过了主帅,但他们不得不听命于主帅,这是因为有纲常、纪律的约束。皇帝统治天下臣民、元帅统率群将、群将统领诸将士,靠的就是三纲五常,靠的是纪律。既然让他们统率诸多人马,又不能正确地统率,靠一时的功劳和失误来实行奖励和惩罚,那么纪律就会松弛.纪律松弛了,将领就无法统率将士,副将,而元帅也不能统率将领,这样就失去了上下关系.皇帝也不能指挥元帅了。所以韩信攻下燕赵大地,平定三齐内乱,并非是靠他一人的力量。他部下众多有勇有谋的将领成就了他的功业。然而汉高帝刘邦阻止了韩信的继续前进,只是因为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才从其议,刘邦也才答应。而刘邦也仍然承认他的王爵。韩信说:“皇帝您不能领兵,但却很会统帅将领。”真是如此啊。
   既然名义上已做了副将,就要听主将的指挥;副将的大智大勇之策有时为主将压制,这时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见去行事,而要慢慢的从长其议。要任用好人,重视刑赏。自己做为几十万人的统帅,要想一一辨其好恶,力尽也不能做到。祖逖使李头愿听他的指挥,背离陈川,自认为任用了好人,自认为这是公平的,而实际上是破坏了纪律。祖逖多才多谋,所做甚多,但终于没有统一中华。就是他不过早地死去,恐怕也不能收复中原,统一中华。有句称赞周公的话:“凡事谨慎有礼貌,看见善的不惊喜,看见坏的不发怒。”英明的皇帝,多才的贤相,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
   祖逖步步为营,逐步向北推进。形势一片大好。
   中原大乱,当时很多汉人豪强建立坞堡以自卫,百姓也纷纷归附。形成一个个小的军事堡垒。具有很高的独立性。祖逖要进军中原,争取他们是很重要的。沦陷区的坞堡,在夷狄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姿态。这也是人之常情,祖逖对他们不苛求,他们一看祖国的军队来了,也会归附。如果因为他们曾经对夷狄妥协,就把他们当贼,那就只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了。
祖逖训练士兵,积蓄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忧患,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为祖逖修葺祖父和父亲的陵墓,并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坟冢。然后写信给祖逖,要求互通使节和开放贸易。祖逖不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祖逖的牙门童建杀死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将童建斩首,把首级送给祖逖说:“叛臣逃吏,是我深以为恨的。将军憎恶的人,也是我所憎恶的。”祖逖深为感动,从此凡后赵叛降归附的人,祖逖都不接纳,禁止众将侵犯、攻掠后赵民众,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
  祖逖在河南有了威望,石勒写信要求与他和好,祖逖不给他回信,而是听任军民互做买卖,这可以说是善于谋算的了。
敌我两军相对抗,如果我们禁止双方做买卖,那是不容易的,禁止双方做买卖不仅使兵民得不到好处,而且有些人为了获利而铤而走险。何况我们有时也需要对方的物资而秘密地购得。禁止买卖只能禁止我们不去对方那边,而不能禁止对方来我们这边做买卖。我们这边采购东西,不是一日就能采购得到的,即使从远处采购到,用牛拉马驮,舟车远送,没有运到战场就会泄露了秘密,这样,反而限制了我们自己。相反,若对方来我们这边做买卖,在战场附近交易,一天也可能达到数千的交易,我们物资供应也就有了保障,所以我们怎能禁止互市呢。禁止互市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金钱都尽数给了对方,而仅仅得到数日的消费,干是对方一天天富起来而我们日益贫困,我们三军日益困难,这样百姓就会有怨言.
禁止贸易的人说,“贸易会招致间谍进来。”间谍出入我方,一般是从小路出入的,禁止贸易不可能能禁止百姓暗地的交易,而且小路那么多,间谍往来反而会更多。如果双方互通贸易,而且渡口、路口有官吏检查人们的出入;贸易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人们的随意往返,这样军民就会高兴,小路也就无人走,从而限制了间谍的出入。间间谍也并不都是身怀不轨之志,挺而走险的人。如果暗地里贸易,人们就会知道官吏禁止不严,有些人因此还会和敌方亲近,成为一个很有危险的奸人。如果对方互市,除了一定的场地,没有别的途径可与敌方亲近,那么不是很有胆量的奸人,谁敢心存侥幸冒死去尝试呢?所以,以双方互通贸易禁止间谍的出入,这是祖逖深思熟虑的高招。这也是两军对垒、使我方富足、杜绝奸人的好办法,带兵打仗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点。
    一个当得起“伟大“二字的人,伟大的英雄。祖逖一生,都在为了收复北方的失地而战斗,可以说燃尽了最后一滴血。少年时期,闻鸡起舞,素有大志。在东晋朝廷不思进时像一个孤胆英雄,没有后援,没有朋友,义无反顾。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祖逖一死,北伐大业又要耽搁了。由此可见,在国家内部不和,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光靠少数人的热情,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国家危难时刻,还想家族利益是不可取的,无为、玄虚的东西显然是在自杀。应当赶紧扭转这种不良风气。
王导不能做纯洁正的大臣,这从周顗被杀即可看出。后世评论的人指责他,这也是公允的。但如果说王敦思谋篡权而王导为他的辅佐,从王导平生所作所为推测,他不大可能这样做。而王敦残暴凶恶。奸贼杀掉他的兄长他也不恨,因为他想借此来篡位。王导成望声誉向来比王敦高,他一定也不会促成他的死,王导即使愚蠢,难道这一点也会不明白吗?
至于说王导首鼠两端,脚踩两只船。不能被称为东晋纯洁的忠臣,则是有原因的。因为王导以保护其宗族(王氏家族)为重,这就有损了他的名声。王氏家族除了王导之外,没有几个有才华的人,面横行不法之徒却为数不少。整个王氏家族随皇帝一起渡过长江,他们息难相依,不相分离,如果不能齐心共力,互相帮助,恐怕也不是人之常情。但忠臣应该保卫国主,君子护卫家族,是有道理的。要根据情况来爱护自己的家族,根据道理来帮助自己的家族。按照人们的才能大小而决定用与不用,不能任人唯亲。因为国家的惩罚和奖励,不是根据自己好恶决定的。当时,纪瞻、卞壶、陶侃、郄鉴等有才华之流,都聚于江东,而却把兵权授给王敦.王导难道不是想实现他的计谋吗?他主要是关心他的家族,而不想压制他罢了。
可能会有人说,西周时期管叔作乱叛逆,周公尚且不忍心过早地阻止他。管叔是周公的兄长,周公并不因为此而派他监视商。管叔,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之弟,也是周成王的叔父。他是诸位天子的亲属,也有才华,但人们怀疑他有不轨之谋而及早约束他,也是不可能的。王导难道是这样吗?天下是司马氏的天下,而不是王氏的天下。王氏家族拥戴皇帝战功赫赫,尝遍了千辛万苦,而王导以别人的天下来抚慰自己的家族,难免不遭人指贵,可惜啊。
世家大族往往把自己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民族之上。因此历代兴盛的王朝都要打击这种利益小团体。汉朝摧抑豪强,迎来了武帝时期的全盛。唐朝开科举,有了开元盛世。
王导能力不错,也很忠心,就是放不下家族利益,这事是他的一个软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四讲作业
1.王敦为什么会叛乱?
答: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日仍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晋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想制约一下王氏弟兄的权力,便任用刘隗、刁协、戴渊、周顗等人为亲信。司马睿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王敦不满,上表给司马睿,要求重用王导,晋元帝不但不予理睬,还在军事上逐渐分散王敦的权力。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这些事都让司马睿感到厌恶,而王敦亦对司马睿的行为大为不快。终于在永昌元年(322年) 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自武昌发兵东下,其党羽江东士族沈充也起兵响应。叛兵攻陷建康,杀戴渊等人。
      刘隗北逃,投石勒。元帝病卒。晋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王敦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自任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病重,明帝诏王导等率军讨叛。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发兵三万复攻建康。  不久,王敦病卒,叛军大溃,余党悉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2.如何评价周伯仁这种貌似“作死”的行为 ?
答:王敦掌握军权,为晋元帝所猜忌,制约不成激怒了王敦,于是率军进攻建康,王导在朝中为相,自然要受牵连。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当时有一人,名为周顗,字伯仁,与王导有交。他进宫见皇帝时,路过宫门,王导向他大呼:"伯仁,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但当时周伯仁未加理睬,进宫后却向皇帝大力保证王导的忠诚,言辞极为恳切,晋元帝听之。周伯仁好酒,在宫中饮宴得大醉后出宫,王导此时还在宫外候罪,又呼伯仁救其身家性命,而伯仁又未理睬,反对随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由此结下误会,王导怀恨在心。实际上周伯仁回到家后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之辞,而王导对此种种皆不知晓。
      后来,王导的堂兄王敦攻进了石头城,王敦因此事征求王导的意见,说:“伯仁声望很高,请他任三司应该可以胜任。”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难道只能当令或者仆?”王导还是不回答。王敦又说“那就只有杀掉了。”王导仍不回答,于是王敦下令斩伯仁。王导因为不知周伯仁救了他,所以对王敦的问题不置可否。周伯仁就这样含冤而死了。
       在我们赞扬周伯仁有气节,是一个坦荡的君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完整却合理的讲出来,有一些“高傲”的秘密会要你的命。
      同时,你为别人做了好事,特别是为别人做了生死攸关的事情的事后,一定要当事人知道。因为当事人不知道你为他做这件生死攸关的事情,搞不好搞就会变成你自己生死攸关的事情。
     这不是随便表功,而是你做了,有什么不可以说呢?周伯仁气节无敌,但处理的方式欠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1.分析一下王敦叛乱,为什么没有牵连到王导。
回答:元帝为琅琊王镇江东的时候,中原已经乱了,王氏族迁到江东,已经有把江东当作长远避祸所的打算。王导帮助琅琊王在江东站稳脚跟,赢得江东世家的认可。由琅琊王升任晋王乃至进位晋元帝,王氏联合江东世族,以及当时天下形势,起到了大作用。王家的实力,在当时甚至大到可以选择立哪个皇帝。政权建立之后,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基本架构是,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领重兵,可以说,互为犄角,这是个稳定结构,势力很大。
王导的一个族里的兄弟王敦,王敦脾气不太好,一点也没有知识分子的风度。他掌握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军政大权,司马睿的两个亲信在都城了闹够了,还不满足,甚至想把手伸到王敦管辖的区域去继续闹事,想要把王敦也排挤出去。王敦最开始觉得不服,准备和皇帝理论理论,结果发现就是司马睿在背后捣鬼,铁了心要和他过不去。王敦顿时就生气了,率领着军队就要去“清君侧”,直冲都城建康。
本来王导的打算是忍着就算了,王导这一下子,王导也坐不住了,你一造反,司马睿还不先把我们在眼皮子底下的人都杀了啊,莫名其妙就成了同伙,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情啊。王导吓得就把他们家的子孙都召集起来,洗干净脖子,一块上宫门口跪着请罪,王家人一直跪了好几天,司马睿既不怪罪,也不说赦免。他也很纠结,他知道如果不是王家的帮助,他也做不上这个王位,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只好就先把王家赦免了。王家人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王敦除掉了司马睿的两个手下,就想着干脆把司马睿也拉下马来,换一个听话的皇帝。王导坚决不答应,王敦知道没有王导的配合,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气冲冲的回了老家,但是他纵容手下做了很多坏事,连自己的亲戚都看不下去了。司马睿这样一惊吓,年底居然就死了,他的儿子接任了他的位置。王敦的心思又活了,他感觉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准备趁新皇帝的屁股还没热就把他废了。王敦先是逼迫皇帝给他封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头衔,又排除异己,横行霸道。
王敦的直系亲属不想被他牵连,就悄悄把他的计划告诉了王导。王导可不想受他的牵连,马上就发布声明,和叛臣王敦断绝关系,坚决拥护皇帝对他做出任何处罚。324年的时候,王敦也病倒了,皇帝一边打听消息,一边准备发动战争。王敦自己病得很严重,就让哥哥做元帅。王导听说王敦病得很重,就直接替他办丧事,原本想要投靠王敦的人及时和他划清了界限,皇帝的支持者立刻就受到鼓舞,连连胜利,竟然就把王敦气死了。王敦死了,他的哥哥和侄子都被王家人抓住并杀害了。王敦的叛乱终止了,很多人还因此升了官,这在亲族株连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2.总结庾亮的失误。
回答: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晋明帝)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诸将平叛。

司马绍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名义上与王导等人共同辅政,实则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终于咸康六年(340年)逝世,年五十二。获赠太尉,谥号"文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六讲作业
1.张骏该不该趁刘曜东进袭击长安,说一下你的看法。
张骏,字公庭,从小长得奇特壮美。建兴四年(316年),封为霸城侯。十岁就能写文章,卓越不羁,可是淫逸放纵过度,常常在夜里在街巷中微服私行,国人效仿成俗。到他就任时,十八岁。在此之前,晋愍帝的使者黄门侍郎史淑在姑臧,左长史泛祎、右长史马谟等规劝史淑,让他拜张骏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在境内大赦,设置左右前后四率官,修缮南宫。前赵帝刘曜又派使者拜张骏为凉州牧、凉王。
咸和初年,张骏派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率军东与韩璞会合,进攻讨伐秦州诸郡。刘曜派其部将刘胤前来抵御,在狄道城驻军集结。韩璞进兵越过沃干岭。辛岩说:“我们拥有数万之众,凭借氐、羌的精锐,宜速战消灭敌人,不能拖久了,久则生变。”韩璞说:“自从夏末以来,太白星干犯月亮,辰星逆行,白虹贯日,这都是大的变动,不能轻举妄动。如果轻举妄动而不能取胜,祸殃更深。我将要持久下去拖垮贼军。再说刘曜与石勒相互攻战,刘胤也不能持久。”相持达七十多天,军粮匮竭,派辛岩到金城督促运粮。刘胤听说了,非常高兴,对他的将士说:“韩璞之众是我军的十倍,羌胡都背叛了,不听从调遣。我军粮草将尽,难以长期坚持下去。现在贼虏分兵运粮,可谓是天授我良机。如果击败辛岩,韩璞等不战自溃。彼众我寡,必须死战。战而不胜,将会一匹马也不能生还,应该磨砺你们的戈矛,竭尽你们的智力。”众人都很奋发。于是率三千骑兵,在沃干岭袭击辛岩,将其击败,韩璞军崩溃,死者两万多人。缚住双手归来当面请罪,张骏说:“这是孤之罪,将军有什么耻辱!”全都赦免他们。刘胤乘胜追击,渡过黄河,攻陷令居,占据振武,河西大为震恐。张骏派皇甫该抵御他,在境内大赦。
适逢刘曜向东征讨石生,长安空虚。张骏以田猎之名大肆阅兵练武,将要袭击秦、雍,理曹郎中索询劝谏说:“刘曜虽然东征,刘胤还留守根据地。道路险阻遥远,很容易防守。刘胤如果依靠氐、羌轻骑抵御我军,那么他横冲直撞很难预料;如果敌军停止东面战事来拒战,那么将不断地进犯我们。近年来频繁出战,兵马在近郊出现,外面有饥弱之民,内部的资财又消耗空虚,这难道是殿下所谓的爱民如子吗?”张骏说:“总是担心忠言不进,当面听从背后违反,我的政教有过失却没有匡正我的人。卿尽忠言规劝,深深地符合孤的心愿。”用羊酒向他表示敬意。
如果张骏趁机偷袭,能否占领关中,这个不好说。有可能一举灭了刘曜,拿下北方的一半江山。这样一来,占据了关中的张骏就拥有了地利优势,南结东晋,东出蚕食石勒,说不定能一统天下。也有可能长安久攻不下,被刘曜回兵击败,刘曜趁势西进,灭了张骏。

2.石勒在对待儿子们的问题上,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石勒的江山,石虎出力最大,但石勒在封赏时,却把石虎排在后面,石虎心里有恨。徐光劝石勒减少石虎的权势,让太子石弘早些参与国政。石勒心中同意,却没照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9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