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三讲作业
1.分析东吴灭亡的原因?
答: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孙吴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总结东吴灭亡有四大原因:
其一,孙权晚年的极端猜忌。孙权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早期运筹帷幄,善于识别人才,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比如赤壁之战前任命周郎,白衣渡江任用了吕蒙,夷陵之战任命了陆逊。这些战役都能让东吴转危为安。可是后期,当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一一死去的时候,江东的孙权却极端的自负,并且猜忌心很是严重。宠信非人,流放良臣,后宫纷争,嫡庶疑贰。所有他在清醒时决不干的事,现在干得比谁都厉害。用吕壹则排陷无辜,信陆逊却又让其受谗而死,疑诸葛恪而又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予以致播乱宫廷,遗患不已。
其二,宗室内战不休。孙权说过:“子弟不睦,臣不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可惜他自己晚年未能幸免,赤乌四年,太子孙登病逝,年仅33岁。在以后的9年内,孙权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最后立七子(幼子)孙亮为太子,并立孙亮之母潘氏为皇后。孙亮10岁登基,无法主宰朝政,公元260年,孙亮遭到宗室大将孙琳的罢黜和杀害。而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也饱受权臣之苦,在位7年即英年早逝。
其三,东吴末代皇帝荒淫无耻,暴虐无常。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家臣杀掉 (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见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其四,和孙皓相比,司马炎早有一统天下的壮志,且兵精粮足,将士用命,准备充分。西晋本就是继承曹魏衣钵的,从晋朝泰始五年(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当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3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国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
2. 总结晋武帝执政的得失。
答: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大多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但晋代是个例外,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他的两大失误让中国历史在经过短暂的统一后,又开始分裂,出现五胡乱华战乱纷纷的局面。
司马炎的两大失误,一个是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纵情享受声色奢靡的生活,一个是错定了痴呆继承人司马衷当太子。严格来说,第一个不是失误,是司马炎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作为开国皇帝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也可以算作他的政治失误。《晋书》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281年春天,晋武帝下诏从东吴的后宫里选五千宫女充实自己的后宫。据说,他的后宫原来就有五千宫女,加上东吴这五千,共一万名美女供他享用,个个秀色可餐。这么多美女嫔妃,司马炎自己都不知道去哪好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让羊拉着车,随心所欲地走,他坐在上面。羊停到哪里他就在那里停下。一来省了自己绞尽脑汁想哪个嫔妃最美最值得去,二来也让后宫那些勾心斗角的女人们省了争执。这样,一头羊解决了让人头痛的事。不过,女人有女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嫔妃们争先恐后地把竹叶插在门上,用盐水撒地,以此诱惑羊把车子拉倒自己宫殿门前。
第二个失误是真正的失误,错选继承人。这对西晋以后的走向是决定性的。司马炎选定的继承人是他的二儿子司马衷,由于老大早已去世,司马衷是司马炎活着的儿子中最大的一个,是皇后杨艳为他生的,可以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司马衷为人很不精明,被后世称为“痴呆皇帝”,而且还有一个彪悍的妒妇皇后贾南风。
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司马衷不能委以重任,大臣们也正面侧面向他反映过,他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心里也应该清楚。但他看中了聪明的皇孙司马遹。后来的康熙选中雍正当皇帝,有不少成分是看中了雍正的儿子乾隆。不过,司马炎没有达到目的,司马遹后来被贾南风害死,早就虎视眈眈的司马伦等人趁机发动政变,这才引来了八王之乱。虽然西汉时期也有个七王之乱,但西汉的统治者能够平定叛乱,而西晋的统治者却没有那个本事。内战加上胡人入侵,刚刚统一的国家很快又陷入战乱。五胡乱华,东晋,南北朝,这一乱又是几百年,直到出现隋文帝杨坚。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炎简直就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总体来说,司马炎在历史上还不算一个昏君,他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而且这个人也能接受大臣对他的批评。有一次,司马炎问纪检大臣刘毅,自己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桓帝、灵帝。司马炎很奇怪。刘毅解释说,桓帝、灵帝卖官的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卖官的钱进了自家腰包,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如桓帝、灵帝。司马炎哈哈一笑,桓灵时代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我还有正直的大臣敢说真话,已经胜过他们了。
总结晋武帝执政的得失,简单归纳为以下10点:
1)刚平定吴国,人心躁动,不宜立刻改制度。
2)孙秀、孙楷降职
3)公平论功行赏,却对上宽松对下严苛。
5)管理兵器,职权分开。
6)对政事懈怠,让夷狄蠢蠢欲动。
7)卖官鬻爵,编谎话自欺欺人。
8)不能秉公执法,包庇宠臣,纵容高层官僚贵族。
10)误信冯紞排斥张华,排挤齐王
11)纵容严重违背礼法的行为,真是昏君。
12)猜忌心重,错失齐王担心 |
|